-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思维管理哲学
EEC (010《国学思维与管理哲学》2008年7月11日 北京大学Beijing EEC Consultant Co.ltd(Copyright ? 1996~2008) 目 录 A、标杆:西方人思维与行为特质 1、人是如何思考与认识万物的? 2、发现:人认识世界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3、何谓理性思维 4、发现:西方人思维结构与行为特征 5、第一个关键结论 B、国学:中国人思维与管理哲学 1、汉字的感性、形象思维与感化管理 2、古文的类比、整体及关系思维与同化管理 3、天人合一的适应性思维与角色管理 4、发现:中国人的思维结构 5、第二个关键结论 恰当感染、感化 不当污染、异化 A、自己— B、贤人— C、文化— D、标准— A、举枉错诸直 B、 C、 D、 1、事实:中国人更感性,比较感觉化与情绪化; 2、中国传统治世方略中,道德感化乃常态手段; 3、情商理论运用“情绪感染”而防止“情绪污染”; 4、组织文化管理,即“组织良性文化的环境感染”; 5、给组织文化环境注入有良性价值的国学内涵。 结论: 管理 思想 个体 And 中西 融合 制度 And 抑恶 And 控制 And 人要脸, 2、古文——类比思维、整体认知与同化管理 ——中国的类比思维(超逻辑)与西方的逻辑思维 现象 人过留名, 路遥知马力, 狗不以善吠为良, 人不以 ——《庄子.徐无鬼》 溯源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 故坚强者, 柔弱者,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老子》 廊庙之材, 盖非一 粹白之裘, 盖非一 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 非一 ——《慎子.知忠第四》 不登高山, 不知 不临深溪, 不知 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 ——《荀子.劝学》 西方人看问题—— 钻进去推理、解剖地看 中国人看问题—— 3、精确定义效果 3、 2、逻辑思维 2、 1、结构思维 1、 西方人思维 中国人思维 思维 发现 上比 (同) 下比 Or? 2-1)同化管理——儒家之表率领导模式(上同思想)解构 向谁 看齐 横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榜样 是谁 同化:以榜样来进行组织同化 管理 思考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 ——《论语.颜渊第十二》 儒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论语.子路第十三》 一家仁,一国兴 一家让,一国兴 一人贪戾,一国 其机如此。此谓: 一言偾事, ——《大学.传第九》 儒2 为政在人, 取人以 修身以道, 修道以 ——《中庸. 第二十章》 儒3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 ——《孟子.离娄下》 附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仪也;民者,影也; 君者,槃也;民者,水也; 君者,盂也; 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 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荀子.君道第十二》 儒4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案 上同 下比 NOT 2-2)同化管理——墨家之组织哲学解构 墨子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 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臭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墨子.尚同上第十一》 墨1 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