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中应用研究晏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中应用研究晏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副鼻窦CT扫描时,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行MSCT副鼻窦检查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5例。A组为对照组,应用固定管电流技术扫描,管电流为200 mA;B、C、D组为研究组,应用ATCM技术扫描,分别预设噪声指数(NI)值4、7、10,管电流设定范围10~250 mA,其余扫描参数一致。记录每次扫描的平均管电流(mA)、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值(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测定并记录特定感兴趣区的噪声标准差(SD);由2名高年资CT诊断医师分别评价图像质量及主观噪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B、C、D组的平均ED分别为(0.80±0.05)、(0.26±0.03)、(0.14±0.02)mGy,较A组的平均ED[(1.03±0.00)mGy]分别下降22.33%、74.76%及86.41%;A组与B组的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0,P 0.05),A组与C组、A组与D组的SD差异则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0.17、43.31,均P
[关键词]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副鼻窦;低剂量;图像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6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07-04
随着CT检查的日益普遍,其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在20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CT检查只占所有放射学检查的5%,而辐射剂量却占总剂量的34%[1],充分证明CT检查是高辐射检查。副鼻窦疾病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副鼻窦的普通X线检查几乎被CT检查所代替。副鼻窦CT扫描过程中无法避开眼球,过量X线照射将导致晶状体混浊,甚至引起白内障。目前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研究均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且多为低排CT[2-7]。笔者尝试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i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技术应用于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探讨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又能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5月进行副鼻窦CT检查的100例患者,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7~76岁,平均36.8岁。多以鼻塞???流涕、头痛来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头痛以额部为主。检查前均进行检查告知,并鉴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25例。机型为GE公司64层light speed VCT。副鼻窦CT扫描采用轴位扫描,扫描基线取听眶线,扫描层厚5 mm,扫描范围从上腭平面至额窦上界。A组为对照组,应用固定管电流技术,管电流设定为200 mA;B、C、D组为研究组,应用ATCM技术中的3D smart mA联合调制技术,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以4、7、10进行扫描,管电流设定为10~250 mA。其余扫描参数相同:管电压120 kV,螺距0.969∶1,球管转速1.0 s/r,矩阵512×512,扫描野32 cm,显示野17 cm,重组层厚0.625 mm。
1.3 辐射剂量计算
详细记录每次扫描窗口显示的管电流(mA)、CT容积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及扫描长度。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DLP×K,K为转换系数,在头部K值采用0.0023。
1.4 图像质量评价
扫描完成后自动将图像传输至AW4.4后处理工作站。所有检查均进行冠状位重建,必要时矢状位重建。采用高分辨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骨窗:窗宽2000 Hu,窗位350 Hu;软组织窗:宽窗300 Hu,窗位40 Hu。在轴位像软组织窗进行客观图像噪声测量:取眼球最大径层面,在玻璃体中央选取30 mm2椭圆形感兴趣区(ROI),注意要避开晶状体及伪影,记录CT值的噪声标准差(standard distance,SD)作为客观图像噪声。
由两位高年资CT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图像的主观噪声采用自定5分制评分法:1分为太多噪声,伪影严重,图像不能用于诊断;2分为超过可接受的噪声,结构欠清,影响诊断准确性;3分为可以接受的噪声,结构和病变显示清晰,图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