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孟母三迁”天命论解读.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母三迁”天命论解读

“孟母三迁”天命论解读   [摘要]孟子是继孔子后对儒学极具开拓性的代表。其独到“仁学”体系和雄奇辩才都被后世奉为圭臬,但关于亚圣孟子年少经历我们却所知甚少。流传最广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但这故事却被有失偏颇地误读。文章尝试从传统哲学的天命论视角,重新阐释“孟母三迁”的意义以及它对孟子圣贤之路的助益。   [关键词]孟母三迁;天命;圣贤;层级秩序;孟母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30-02   一、“孟母三迁”及其通常解读   最为人所熟知的关于“孟母三迁”的记载见于宋代王应麟(一说是区适子)所著的《三字经》中,但也只是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点到即止。此后“孟母三迁”就常被拿来当做幼教典范来解读。鉴于《三字经》一直被视作国学入门的启蒙读物来对待的处境,“孟母三迁”的这种解读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为《三字经》所囿,把故事放在更广大的层面来看,仅以幼教来解读就值得商榷。   一般对“孟母三迁”的幼教解读又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突出“母仪”;另一种是类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客观环境论,说是外部环境对成长的影响,多少带有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调调。“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卷一·母仪》,而刘向是侧重从“母仪”层面来解读的,文说“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故事大体如下: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蹙,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此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孟母三迁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大意就是孟子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母亲守节未嫁;母子俩在墓地旁居住。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大人在葬礼上哭嚎的样子。孟母见到了,说“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孟母就带着孩子搬???集市,和宰杀的屠夫毗邻而居,在这里,孟子又跟人学起做生意和屠宰的勾当。孟母皱眉“这个地方也不适合住了”。于是就又迁走了。这一回,孟母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官员都会到文庙行礼跪拜,彼此以礼相待,孟母见了都一一记下,并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该居住的地方啊!”之后便在此定居下来了。   二、“孟母三迁”折射的层级流动   对于这个故事,我并无兴趣去考证其真伪,虽然它也有可能是后来者为烘托和丰满孟子的形象以及其他目的而杜撰的,但故事本身的确耐人寻味;因为它和孟子日后的轨迹以及思想都有吻合。   孟母的三次搬迁,第一次是“居近于墓”,第二次是“迁居市旁”,最后定居在“学宫之旁”。纵观这三次迁居,总体体现的是由下向上的流动。在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森严的秩序是维系整个社会稳固运转的重要体系,士农工商乐有很明确的划分,各个阶层各司其职,不可模糊和僭越。士子或者说士大夫居于这个稳定体系的较上层,而乐工,就是那些歌者或现在所说的音乐人是在这套体系的最底层。阶层或等级是这套政治味道很浓的体系最鲜明的特点。透过“孟母三迁”这切实的举措,我们可以感受到孟母其实是个相当了不起的女人。或许她已经隐约察觉到这套潜在的社会运行机制,并努力的让孟子可以从小就能有机会接近体系的较高层,敏锐洞察力可见一斑。因为越到高层就意味着越接近权力的中枢;而在一个以“人治和权力”为特色的封建社会,对权力的控制力就代表着对资源的支配力,这是从世俗的层面来讲。更深远的是,你能够对这个社会体系带来多大的影响,实现你对社会的价值。在较高社会阶层某种程度上就是可以更近触摸到政治高层,进而更好达到杠杆天下的政治理想。这不正符合孔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设计吗?而“等级”也是儒家一贯坚持的“礼”的一部分。   三、孟母之于孟子圣贤之路的开示意义   也就是说,“孟母三迁”可以看作是孟子认识自己,圣贤觉醒的历程,而孟母则在其中扮演了“开示”的角色,即引领孟子潜移默化的由凡人向圣贤的转变。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环节,即便身具圣贤之天命,也得有圣贤之品行相配,才会终而成为时代圣贤。按照古时的说法,大凡圣哲先贤天生就会有某种与众不同的特质,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幸运被识别出来,并加以开掘,让他更可能成为圣贤。因为天性中的这种圣贤特质是很隐性,也是很脆弱的,就像一道很微弱的光,如果不加以妥善保护,就很容易被后天的各种因素给熄灭掉。   王安石写过的《伤仲永》故事就颇耐人寻味。天赋异禀的“神童”很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远近相邻于是给他加了“神童”这项帽子,夸赞甚至溢赞之词不绝于耳,从此“神童”也就很习惯也喜欢听到这些;到最后,“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