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唐诗“少小离家”不同解读
对唐诗“少小离家”不同解读
1957年3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乘专列来到湖南省株洲市视察三三一厂,陪同的有李先念等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人,还有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视察中,刘少奇同志参观车间后步行到生活区,看职工宿舍,看厂长住房,并在厂里住下来,听取厂领导的汇报以及湖南省委与株洲市委的汇报和请示。他的专列就停靠在附近的铁路上,时间长达三天。
三三一厂是个大型航空企业。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于1954年8月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它是飞机的心脏。要知道解放前,被农民称为“洋马儿”的自行车也难以造出来,现在居然能造飞机了,这是何等的跨越!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专门致信嘉勉,信中说:“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和增强国际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0世纪50年代制造飞机的企业意味着是当时的高精尖,中央首长频频前来参观考察,仅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者,先后就有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十大元帅中,有六位接踵而至。但视察最早、停留最长、指示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刘少奇。
笔者当时在厂部工作,听厂长们说,少奇同志对工厂的“自建公助”最感兴趣,要郭固邦厂长进行详细的汇报。同时也有批评,说“厂长宿舍里的沙发太多了”。还指示,对干部的生活作风要管教好,对乱搞男女关系者要加重处分,不能重用等。所谓“自建公助”就是职工自己建房,厂里给予一定资助。当时员工大多数是单身,住集体宿舍,随着年岁的增长,不少人要结婚生子了,妻儿在老家,没有住房,只能长期住单身宿舍。住房问题成了工厂突出的矛盾,如果都等公家建房分配,那将轮到猴年马月?于是有人便节衣缩食、因陋就简地自建住房。厂领导由此得到启发,认为这是一条新路子,应该加以提倡,工厂可给予适当补助,并拟订了一个“自建公助”的办法。
少奇同志听了郭厂长的汇报,甚为赞赏,认为这个经验有普遍意义,要求厂里认真总结,写成报告送给他。当时他还引用了两首唐诗:一首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另一首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少奇同志说,两首七言,一个“儿童相见不相识”,一个“悔教夫婿觅封侯”,说明古人在外地做官或久客他乡,也多是单身独处,并不都带老婆孩子。
三三一厂遵嘱将“自建公助”的报告送到北京,刘少奇审阅后,即批送《人民日报》,该报以头版头条刊出,向全国推广。然而自此以后,由于极左路线导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吃紧,几十年不涨工资,“自建”与“公助”都因失去经济基础而烟消云散。
“文革”中,三三一厂揭批刘少奇的株洲之行,主要罪行就是积极推广受到毛主席批评的“自建公助”。但毛主席是怎样批评的,谁也说不清。近日翻阅《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看到一篇《致刘少奇》,始知当年批评的原委。全信如下:
少奇同志:
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诗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言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上午十时
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知章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贺知章,浙江萧山人,《回乡偶书》是他晚年回归故里时所作。由于生动自然地反映了久客回乡老人的感遇而脍炙人口。关于“儿童”与贺的关系问题,历代注家之间早有分歧。刘少奇把“儿童”视为贺的儿女,这在唐诗选注中是主流说法。把此诗解释为贺知章为官未带家眷,则是刘少奇的见解,也不失为一家之言。毛泽东则自成一家,他的考证理由充分,很有说服力。古代的回乡诗中,也有“邻人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诗句。
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