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形成历史环境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旗渠精神形成历史环境浅析

红旗渠精神形成历史环境浅析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198-01   摘要: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民族时代的旗帜。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红旗渠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 文化底蕴 与时俱进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时代精神。产生于艰苦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民族时代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中原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原考古文化,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岳飞为代表的中原名人文化,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发端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传承着中原儿女的优良文化传统。   二、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历程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   林县自古缺水,据史书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其间514个春秋,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悬釜待炊,人相食。千百年来,林县民众为了一口活命的水,与大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带领林县民众历时3年,投工10万个,修成了太平渠。一时间,林县老百姓奔走相告,喜极而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时任林县知县的谢思聪体恤百姓缺水之苦,带领民众修建了长9公里、宽0.4米的谢公渠。自此以后,林县民众自发地建设了一处处小型水利工程。明代还有黄华渠、永惠渠,清代有桃园南渠、灌田渠、郭家园渠等,革命战争年代有新民渠、爱民渠、抗日渠等。但这些靠引山泉水的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林县人民与干旱斗争的伟大实践,锻造了他们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造就了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品质。   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林县人民培养造就的革命精神是红旗渠精神形成前的酝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那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光荣革命传统在酝酿着红旗渠精神。林县是民主革命时期连接平汉路东的交通要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有太行第四游击支队、八路军129师、八路军115师344旅等6支武装进驻林县,创建革命根据地。1938年2月至1940年2月,八路军驻林县各部队通过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成立林县中心县委,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县根据地经历了创建、巩固、发展的阶段,成为解放豫北的可靠后方。林县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和在这里工作的党政军干部鱼水相依,开辟了北路、中路、南路地下交通线,护送和保护了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一大批干部。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林县人民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筹集物资,支援前线。林县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结束,林县人民参加八路军或人民解放军达27460人,曾多次出现母送子、妻送夫、父子相伴参军的情形。   四、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与具体实践,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客观现实基础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苦战9年,终于在1969年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据统计,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建成总干渠长70.6公里,灌区渠道总长4013.6公里,中小型水库和塘堰396座,库容6000余立方米,形成引、蓄、提、灌、排、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把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   1960年红旗渠工程建设之初,正值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林县人民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立足本地条件,依靠群众的力量,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一切本着克勤克俭的原则,力争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据统计,在红旗渠修建总投资中,国家投资占18.68%,其余81.32%的投资全部是县、公社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