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文学版图中遵义作家群
贵州文学版图中遵义作家群
在贵州文学的“地图”中,遵义文学的重镇地位毋庸置疑。
我在这里说的是遵义,是遵义的文学;而非“黔北”或“黔北文学”。
因为在我看来,“黔北”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地域概念。地理上,黔之北,是贵州传统文化中常说的乌江以北,还是以省会为中心的贵阳(北纬26度)以北?而遵义,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概念,其所辖之地则很清楚,就是2区2市10县(其中2个民族自治县)。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文学研究范畴内,“区域”与“地域”、“区域文化”与“地域文化”、“区域文学”与“地域文学”,表面上仅一字之差,然而区别很大。我国的区域文学,是一体化文学体制下的区域文学,其实并不具有真正的独立性。
前些年,有遵义学者将“黔北文学”界定为“包括生长、生活在黔北的作家在黔北的创作,黔北籍的作家在外地的创作和外地作家在黔北的创作,以及在黔北开展的文学活动和发生在黔北的文学现象”。论之所及,其实就是区域的遵义。
正是在这个区域内,贵州文学迈出了走向新文学的第一步。
1922年8月5日,来自遥远贵州的遵义少年蹇先艾,在北京的《益世报·益世博览会》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人力车夫》,此时他还不到16岁,到北京求学不到两年。蹇老后来说,这是“一篇比麻雀的鼻子还要短的、八百字的小说”。此后,他组织成立新文学社团“曦社”,自筹经费办文学刊物《爝火》,编辑《爝火旬报》,加入文学研究会……在新文学的道路上一路迅跑,创作活动异常活跃。1926年1月,他的成名作《水葬》问世。后来,鲁迅先生把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和《水葬》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并在列举乡土文学作家序列时,把来自“老远的贵州”的蹇先艾,排在比蹇年岁稍长、创作稍早、成就稍高的许钦文、王鲁彦之前。也许,在鲁迅看来,蹇先艾的确是一位纯粹的乡土写实小说家。
如今,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门槛上,回望上世纪20年代的青年蹇先艾,再审视今天的遵义文学或贵州文学,可以确定地说,蹇先艾作为中国“纯粹的乡土写实小说家”的文学地位,至今无人超越。更重要的是,正是他,在此后五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作为贵州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人品和文品,至今也同样无人超越。
比蹇先艾年轻一些、“出道”稍晚、但与他同样流寓在故乡之外的,还有一批遵义文学青年,其中的佼佼者,如段雪笙、卢葆华、寿生(本名申尚贤)、陈沂(本名佘万能)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或为生活所迫,或为求学之需,离开家乡,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去寻找另样的人生道路。
段雪笙是在1925年成为中共党员的作家。他在上海法南区做党的地下工作,参加创造社的活动,与左翼作家往来,常去拜访鲁迅先生,《鲁迅日记》中有多次关于“段雪笙来”的记载。他很可能是曾与鲁迅有过直接交往的唯一贵州作家。当时,他曾出版小说《两个不幸的友人》、《女护士长》等。后来,段雪笙奉派到中共北平市委,并主持筹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领导北平、天津等北方大城市的左翼文学运动。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创办了《前哨》、《北方文艺》等刊物,写下了不少文章,刊发在《前哨》、《北平文化》、《榴火》等进步文艺刊物上。他在北平的《平等》杂志上发表小说《林康节》,写下长诗《五人祭》痛悼在上海龙华遇害的柔石、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遗憾的是,他的一些作品以及更多化名发表的作品已无处可寻。
卢葆华(名夔凤)则是“五四”运动时期遵义的一位著名叛逆女性。《贵州近代史》中曾记述遵义女子师范学堂学生卢夔凤激昂慷慨登台演说之事。她不甘于婚后“善事夫子”、“红袖添香伴读书”的生活,1928年离家到上海求学、在江浙工作。她的主要作品新诗集《血泪》(1932年)、小说《抗争》(1932年)、旧体诗集《飘零集》(1933年)、旧体词集《相思词》(1933年)、散文集《哭父》(1933年)和文言体自传《飘零人自传》(1945年)等,真切记录了她坎坷而悲惨的一生。
上世纪30年代,还有一位笔名为“寿生”的遵义青年漂泊于北京。1934年至1936年间,他在胡适主编的“向不登文学作品”的政治新闻评论周刊《独立评论》上,先后至少发表了10篇短篇小说、12篇时论。胡适十分器重年仅20多岁的寿生,曾在刊物中着意介绍,在“编辑后记”中予以点评,甚至写下专门文章予以讨论。寿生的短篇小说,写的全是他的家乡贵州务川一带的人与事。在他的笔下,当时贵州民众水深火热的生存状态,令人触目惊心。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准,足以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家们并肩媲美。或可以说,寿生正是沿着蹇先艾的足迹,走在乡土写实小说之路。
与上述几人不同,陈沂自1928年16岁离乡后,就一直在外工作和写作。他加入北方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从事党的文化工作。在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家乡生活经历的影子。他的小说《回乡》、《祖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