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点滴体会.docVIP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点滴体会.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点滴体会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点滴体会   1.让学生认识历史的价值   历史是往昔之风云,先人之旧事,王侯将相,朝代更替,文人骚客,檐檐相载,记圣贤之足迹,录豪杰之身影,哲匠思想救世,英雄武功卫国。历史让后人彻悟于真源,穷研穷于法理。历史是奥秘无穷的学问,学海茫茫,趣味融融。常读历史,抚今追昔,体历史之微妙者见日月于中天,悟历史之真谛者得明珠于沧海。历史是人类文明之日记,社会经验之总结;不懂历史,纵然技艺卓越,才华超群,想人生充盈,欲心灵丰润,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历史让人运筹眼下,鉴往知来,历史之重要,万言难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激发想象,振奋人心,启示将来。   2.教师要进行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心备课,好比一个人出门前照镜子。照镜子可以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照出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衣服扣子没扣好,衣领没有整理好,脸上有污垢等);另一种是照出自己的魅力,照出自信。不管哪一种,对于我们都是有益的。试想如果发现自己的魅力,就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个好心情,使自己带着积极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照出自己的不足,那是好事,毕竟还有及时弥补的机会。虽然当时自己可能手忙脚乱一阵,但事后,我们可以更坦然地面对别人的目光,获得另外一种自信与骄傲。假使出门前没有照镜子,没有看到自己不妥帖的地方,带着明显的不足招摇一圈,突然发现自己的毛病,我们将更懊悔。   通过课前反思,我们会形成更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成就感。   3.让学生做好有效预习   3.1预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预习方案(导学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有目的地学习要学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有了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就盼望上课。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对了,会很有成就感。在预习中体验到成功??快乐,会促使他们更愉快、主动地学习,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从而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2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预习活动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的。要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独立阅读、思考、置疑解疑,就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依靠别人,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努力理解,但不一定都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就是预习的成功所在。有了问题,对新知的学习就会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经过课前预习,带着疑问上课,对那些存在疑惑的知识进行探究、思考,更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敢于追求真理、合作创新的好品质。   4.注意探究疑点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这里所说的“疑”,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大多时候都表征于历史细节,历史细节既能释疑,又能激疑。因为疑点是每个学生或每堂历史课无法避免的,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了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同时,历史细节还可以巧妙地设“障”立“疑”,创设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解决心中的疑点。没有对历史细节之疑的魂牵梦绕,就没有锲而不舍的探究,也就不会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的惊喜。   近期,钓鱼岛问题持续发酵,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十分猖獗。学生对这一现实与历史对接的热点问题困惑多多,日本为什么到如今都不敢面对历史?为什么至今不肯承认曾侵略中国?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与学生一起仔细研读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用历史细节理解和诠释现实热点问题。《终战诏书》全文共600多字,从头到尾者找不到“战败”、“投降”字样,仅仅在标题中使用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诏书说战争“已阅四载”,为什么只有四年,明明中国抗日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有14年了,即使是全面抗战也有八年了。况且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的主战场,中国军民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和大量的海、空军,日美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已阅四载”说明日本的天皇政权只承认“向美、英两国宣战”以来这短短的4年战争,只承认对英美“终战”,而对中国和东南亚一系列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他根本不予承认。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的纵容与暧昧,中国放弃壮我国威、扬我军威的机会:一是中国抗日军队没有登陆日本本土;二是放弃日本对华赔款。因此,日本方面至今仍不好好面对自己侵略他国的历史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