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循文库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示_地方文献论文.docVIP

莫里循文库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示_地方文献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里循文库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示_地方文献论文

莫里循文库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示_地方文献论文 地方文献论文 〔摘 要〕通过对莫里循生平的简单回顾,以及莫里循文库的形成和特点的分析,认为莫里循文库对今天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很多侧面,如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地方文献的收集标准及地方文献的整理利用等多方面带来启发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编号〕1002-1167(2004)01-0159-021莫里循其人乔治·莫里循(G·Morrison1862-1920),1862年2月4日出生在英属澳大利亚墨尔本西南方季隆,1879年4月进入墨尔本大学专攻医学,在该校肄业后于1885年1月转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1887年8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莫里循从小就极负冒险精神,还在18岁的时候就在假期,沿着澳大利亚南海岸徒步旅行650英里,几个月后又乘独木舟在65天里沿墨累河漂流1500英里。然后又作为普通海员航行到南太平洋斐济、萨摩亚等岛屿。紧接着,又领着一支探险队到达新几内亚。甫一返程,莫里循又历时120天,孤身一人甚至连指南针也不带,徒步完成了21年前一支装备完善的探险队所未完成的探险---从澳大利亚北端的卡本塔利亚湾到南端的墨尔本2023英里的行程。或者正因为这种永不满足的探险精神,才能支持莫里循将自己的后半生花在一个他始终没有学会其语言的陌生而神秘的国度里吧?大学毕业后,莫里循环游世界以求职,由欧洲而北非由美洲而太平洋诸岛,最后到达远东。因为错过开往日本的轮船而在1893年到达中国。从上海到溯江而上到重庆,取道云南陆行到缅甸,全程达3000英里,在云南染上鼠疫差点丧命。此行的结果是1895年在伦敦出版他的成名作《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该书为他赢得声誉的同时,也由于精确的观察和独到的分析打动了《泰晤士报》,莫里循凭此书实现了少年时代向往的做一名报纸驻外记者的梦想。1897年3月,莫里循到达北京,成为《泰晤士报》首位驻京记者。而这带有偶然性质的一待就是15年的记者生涯和8年的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辛亥革命后,北京物价腾涨,而《泰晤士报》又拒绝提高薪水待遇,莫里循遂决定辞去《泰晤士报》特派记者职务,返回澳大利亚。正在此时,袁世凯采纳了谋士们的建议,于1912年8月聘莫理循为大总统顾问,任期5年,年薪3500英镑。北洋政府之所以要重金聘用莫理循,主要是看中莫理循长期担任《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经历,以及他对世界外交局势了如指掌的渊博知识;此外莫理循自清末以来的言行带有明显的亲华和亲革命色彩,也使他受到中国朝野的欢迎。莫理循在任顾问期间,并不完全赞同袁世凯的政策。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莫理循第一个将二十一条内容披露于世。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莫理循又先后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和徐世昌充当顾问。1917年春,莫理循参与促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于1919年作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的顾问,离开中国。巴黎和会结束后,莫理循没有再返回中国,于1920年5月30日在英国西德茅斯病逝。2 莫里循文库的生成及文库的特点21 莫里循文库的生成由于工作的需要,恐怕更由于他本人对于收藏的强烈兴趣,莫理循到北京后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收藏一切有关中国的西文书籍的努力。他在惨淡经营了20年之后,到1917年,搜集到的图书已达24000册。 只要是有关中国问题的,不论出版形式是书籍,是杂志,是小册子,是地图,还是单张的图片以至片言只字无所不收。只要是有关中国问题的,只要是用西方语言撰写的,不管是英、德、法、俄、荷、拉丁、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文字,还是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波兰、匈牙利,甚至希伯来、土耳其、威尔士语,都无所不藏。正是这种毕收无遗的做法建立了在当时最有价值的有关中国的西文藏书。文库1917年东渡以后所形成的东洋文库,就庋藏亚洲研究的有关文献而言,已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图书馆---积贫积弱的国家屡丧斯文的事情也非止这一单,迄今为止,不重视文化的事情仍在发生,好象还保留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如定海古城前几年在一片质问声中轰然倒塌一样---东洋文库得以形成今天近百万种的规模,肇因和基础就在莫里循文库。2 2莫里循文库的特点2.2. 1 注重资料的完备。上述各种语言各种出版形式是莫里循文库完备性的最好证明。即使是有关中国的一张传单,莫里循也不放过。对于当时还在世的作者,莫里循亲自写信求其著作目录,连一页论文也不放过。对于书籍而言,则新刊与古本尽在搜罗之列,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也尽量搜集齐全。文库中包括自18世纪以来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各有关学会出版从创刊号开始的定期刊物120种左右;中国海关报告;与中国有关的领事报告书和英国议会蓝皮书;17世纪和18世纪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