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研究论文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教学研究论文集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 要:针对“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具体实践,本文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设要求、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安排;提出实验教学应和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并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案例教学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5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采集、存贮、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序号 课程体系 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 GIS的基本概念、组成、发展、基本功能、应用与相关学科关系。 第二章 空间数据结构和空间数据库 9 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及编码方法,栅格数据结构比较,三维数据结构,GIS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等。 第三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空间数据的地理参照系和控制基础,,空间数据标准等。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8 图形编辑及拓扑生成,图幅接边,坐标变换,空间数据的结构转换等。 第五章 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 8 空间查询,空间索引,统计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数字高程模型,泰森多边形分析,网络分析,空间分析模型等。 第六章 空间信息的可视化 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形式,地图语言与符号库,电子地图,专题地图概念及分类等。 第七章 GIS发展热点 2 3S集成,三维GIS,WebGIS等。 空间数据结构和空间数据库ARC/INFO的图层和shapefile的数据文件结构熟悉Coverage数据结构和shapefile的数据结构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学时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 GIS演示与操作 3 练习使用ArcView主要工具 2 ARC/INFO的图层和shapefile的数据文件结构 3 熟悉Coverage数据结构和shapefile的数据结构 3 地图数字化及编辑修改 3 对栅格图进行屏幕跟踪数字化 4 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3 掌握数据库的方法5 空间数据拓扑关系的建立 3 对实验数字化好的图层建立拓扑关系 6 投影转换 3 实现投影变化7 缓冲区分析 3 缓冲区分析 8 叠置分析 3 叠置分析 9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应用 3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应用 10 3D数据集成分析 3 3D数据集成分析 11 专题图编制 10 制作专题地图,如人口图。 美国ESRI公司的ArcView具有良好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便于初学者使用作为本课程的操作平台邬伦刘瑜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17. [3] 汤国安,周卫.“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设计与实现[J].地球信息科学,2005,7(2): 65 - 69. [4] 王树德,孙宏霞.高师“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与时间刍议[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76-79. 论文将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月 第32卷第5期出版 《环境土壤学》教学 赵秀兰 江长胜 王定勇 胡必琴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北碚 400716) 摘 要 关键词 1.引言 《环境土壤学》是在环境问题出现以后在土壤学和环境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化学、生态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内容相关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措施,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土壤学》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来,80年代末期在八所重点农业大学的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开设,2004年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定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多数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也开设该课程。我校是我国环境类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最早的学校之一,在青长乐教授、牟树森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我校的《环境土壤学》课程在课程内容、实践体系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适应国家对环境类人才的需求,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我们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环境类人才为目标,对《环境土壤学》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实践体系、教学手段及方法等进行了大胆改革。 2.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载体,是启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改革,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目前高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我校《环境土壤学》课程讲授时间42学时,使用的教材是青长乐教授主编的《环境土壤学》(199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功能、土壤与质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