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君主研习儒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效应(一
汉代君主研习儒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效应(一
两汉是儒学独尊的时代,以武帝改制为起点,儒家思想与王朝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两汉君主尊儒崇经,稽古礼文,对儒学的研习逐渐形成儒家政治格局下的一大历史传统。封建皇权在儒学领域的理论行为,提高了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素质,成功地维系了思想统治,影响到君主的临朝决策和治国施政。这种传统不仅赋予汉代历史以特殊的文化风貌和政治生态,而且也为后世王朝所承袭发展,历史影响十分深远。然而,把汉代君主作为行为主体,观照其意识形态层面的理论行为和权力运作,却是迄今研究视野中的一个盲点。因此,本文拟就此探溯源流,揭橥因果,以求教于史学同仁。
一
我国自三代以来,素有重视思想统治,“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秦代极端文化专制主义浩劫后,儒学超拔于百家之上,在汉初统治思想选择过程中被王朝正式接纳并定于一尊,开辟了封建意识形态统治的新时代。这个历史转折造就了汉代君主在儒学领域的一系列理论行为,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在上述宏观背景之下,汉代“儒学皇帝”的文化形象和“亦君亦师”、实施思想规范的皇权职能,被从历史底色中凸现出来。
我们知道,由于阶级、历史的局限和社会的分工,封建君主大约从来也没有扮演过思想理论创造者的角色,汉代诸帝亦莫能外。他们在先秦以来庞大的思想遗产面前,不过是充当了一个选择、接受和规范者。所以,汉代君主的理论行为,不同于思想家创立观念范畴、建构思想体系的思辨形式,而是依次践履着从接受到规范的两步曲。前者大体上可称为君主儒学教育,但从君主对儒学的研习接纳角度表述,更能够体现皇权对理论需求、选择的主体意志;而后者实质是意识形态管理和一种特殊的思想统治。因此,我们只有超越单纯的教育史研究视界,才能触及应有的历史深度。
其三,提高君主道德素质的需要。儒家把君主的道德素质视为影响治乱安危的根本条件,“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甚至君主“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5〕,故“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6〕。按照儒家的天君合德观,君主要合天之“诚”,法天之“仁”,顺天之“明德”,而这种内圣外王的理想型君主,只有通过承师问道,研习儒学伦理经典以“广明德慧”,才有可能臻达。
最后,从汉代历史实际看,在儒家文化的大氛围下,有些君主在儒经研习上确乎表现了超乎寻常的热情,由登堂而入室进入了研究层次,这里除了政治动机外,应承认有学术兴趣的因素。
二
汉代君主研习儒学经历了一个形成过程。汉初,新王朝对于统治思想处于探索选择阶段,思想界禁锢逐渐解冻。诸子百家之学复苏,与此相应,帝王之学亦呈驳杂,未有一定之规。刘邦委任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辅教刘盈,却又以道家张良行太子少傅事,便是有说服力的证据。刘邦本人对待儒学的态度,有一个认识转变过程。据《古文苑》“手敕太子”逸文,他告诫太子,“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这说明刘邦已从过去的轻儒转而重视读书并以此督促太子。从现有史料看,陆贾奉敕所献《新语》,算得上这位开国君主所接触到的儒学著作了。陆贾在书中推崇圣人之道,批评“夫世人不学诗书”〔7〕的社会风气,应该对刘邦父子有所影响。
黄老之学既兴,遂成帝王之学的主要内容,史称“孝文好道家之学”〔8〕,又称“本好刑名之言”〔9〕。不过,文帝亦习儒,十三年《除肉刑诏》中便征引了《诗》。在黄老风靡之时,也酝酿着儒学的崛起,有识之士力倡新的君主教育方式。贾谊向文帝进言:“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正矣。”他征引《学礼》tuō@①言西周制度,主张储君分别入东学、南学、北学、西学和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达到“德智长而治道得”〔10〕,并把太师、太傅职守确定为教诲天子讽诵《诗》、《书》、《礼》、《乐》,“谕于先圣人之德,君国畜民之道”〔11〕。然而,文帝“不用其议”〔12〕。 内容来自.nseac.
后有博士晁错上书,他说:“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术数,是指“人主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知所以听言受事而不欺蔽,知所以安利万民”〔13〕,张晏注:“术数,刑名之书也”,张瓒认为,“术数谓法制,治国之术也。”晁错说,“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并谈到“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伎艺过人绝远”〔14〕,可见这时传统六艺的一些内容还保留在帝王教育中。文帝善之,遂拜错为太子家令,“使晁错导太子以法术”〔15〕。当时又有张欧“以治刑名言事太子”〔16〕,东阳侯张相如任太子太傅(学术倾向待考),后免,推文吏出身的大臣石奋继任。文吏系指吏员出身以明习法令积劳积功晋升的官僚,多属法家倾向。由上可见文帝时期储君所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