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赛加羚羊现状及保护对策
浅谈赛加羚羊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半散养状态下的濒危物种赛加羚羊种群数量增大,现有活动场地显现出拥挤狭小的状况,加之保护中心区域内道路建设、旅游开发及人类活动日益增多的现状,给赛加羚羊生存环境及保护带来较大影响。在此情况下,保护好赛加羚羊这一物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濒危动物;保护中心;赛加羚羊;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826.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0-0064-03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积极的成分,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国家林业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区域内自然植被比较单一,生态脆弱,野生动物种类比较贫乏。1988年到1991年,中心分别从美国、德国引进赛加羚羊16只,存活11只,进行易地保护繁育。经过20多年繁育研究,种群数量已达150只,随着种群增大,现有活动场地显现出拥挤狭小,加之近亲繁殖,严重影响赛加羚羊发展。这种濒危物种一旦遭到破坏,动物种群恢复慢而困难。因此,保护好以赛加羚羊为主的濒危野生动物是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 概况
中心位于古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市凉州区东北部,距凉州城区20 km,地理坐标东经102°43′-103°22′,北纬37°53′-39°10′。东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邻凉州区黄羊镇,西靠凉州区清源镇、下双等乡,北连民勒县。中心全境均属腾格里沙漠,规划面积为18.16万hm2,其中,核心区建设面积1万hm2。
中心地处河西走廊平原东部,属石羊河内陆河流域的武威盆地,在寒冻风化、流水、风力及干燥剥蚀等长期作用下,形成了平原沙漠地表形态。地表形态主要有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占总面积的54%,丘间低地较平坦,占总面积的46%。一般迎风坡受主风影响为西北风,坡度为5°~20°,背风坡陡立倾角为28°~34°,高度一般为1~5 m。中心所在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半荒漠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数为3 246.7 h,日照率达73%,一年中大于60%的光照无数294.9 d,日照极为充足,年均太阳总辐射为641.84 kJ/cm2。热量资源丰富,温差大,年均气温9.9 °C,最高温7月平均温度为26.7 °C,最低温1月平均温度为-10.4 °C。气温日较差大,最高达29 °C。蒸发量大,降水少,年均蒸发量2 486 mm,年均降雨量39.9mm,相对湿度40%,年际降水变率达45.4%,干燥度18.98,属极干旱地区。风大,无霜期短,灾害频繁。常年多东风和西风,其中3~9月多东风,10月至次年2月多西风,年均风速1.9 m/s,8级以上大风日数15.8 d,沙暴日数15.4 d,无霜期145 d。土壤以流动风沙土为主,砂土、漏沙土亦较普遍,地表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丘间洼地镶嵌分布。水资源不丰富,形成地表径流的河流主要有红水河,上游干涸,现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长城乡红水村东南地下泉水。
植被以旱生和超旱生植物为主,初步查明共有植物116种,分隶于22科84属。其中菊科、禾本科、藜科和豆科种占总种数的68.97%,成为本地区植物区系的主体。
从整体来看,沙蒿(Artemisia desterorum)、沙生针茅(Stipa plareos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赖草(Leymus secalinus)、碱蓬(Herba suaedae)、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沙生旋复花(Inula )、荒漠风毛菊(Saussurea deserticola)、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等9种植物,在区域内属先锋建群种,是本区的优势种,灌木亚菊(Ajania fruticulosa)、时萝蒿(Artemisia anethoides)、苦蒿(Artemisia absinthium)、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等15种植物为本地区亚优势种。近十几年来,新增人工植被有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毛条(Caragana korshinskii)、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nl)、白茨(Nitraria tangutorum)、柽柳(Tamarix ramosissma)、杨树(Populus spp.)等,长势良好。中药材有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麻黄(Ephedra przewalsk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