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常识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原病常识课件

高原病常识 *** 一、高原的概念: 凡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而面积又比较辽阔的高地,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即可称为高原。但高原病常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 目前,国际上根据人体暴露于高原环境时出现的生理学反应,将高原划分为四个海拔高度: 1.中度海拔: 高度在1500~2500米之间。当人体进入此高度时,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呼吸和心率轻度增加,除极少数对缺氧特别易感者外,很少发生高山病。 2.高海拔: 高度在2500~4500之间。多数人进入此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 如呼吸和心率增加,头痛、食欲不振、睡眠差,容易发生高山病。 3.特高海拔:高度在4500~5500之间。人体进入此高度时,缺氧症状进一步加重, 动脉血氧饱和度<80%,当人体进入此高度时应遵循阶梯性适应训练,否则容易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 等严重的急性高山病。 4.极高海拔:高度在5500~8848之间。长期居住或执行任务的高原,一般不超过5500米,到达海拔6000米以上地区的人只有探险登山运动员,逗留时间也很短。人体进入此高度时,机体的生理机能呈进行性紊乱, 常需额外供氧,动脉血氧饱和度在60%~70%。 二、高原病定义: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又称高原适应不全症,是指人未经适应就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或由海拔较低的高原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加上寒冷气候的影响,或体力负荷过重,而使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以致个体适应能力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和症状,称为高原病。 高原病的发生见于以下情况: ①初抵高原:指海平面或平原地区人,初次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但也有少数人在2000多米就出现轻度症状。 ②重返高原:指久居高原或高原世居者从高原到平原居住一段时间之后,在重返高原后出现了缺氧症状,这与他们在平原发生了脱适应有关。 ③进入更高高原:是指已经产生高原习服或适应的人,从一个高度进入更高度时出现症状反应,这在居住海拔2000--3000米的人进人海拔4000米以上时十分常见。 三、高原病分型: (一)、急性高原病: 1、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   最常见。是人们从海平面地区进入高原地区以后发生的急性缺氧反应。在人急速进入高原时发生率较高,据统计,约占进入高原人群的70~80%。 临床主要表现为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头晕、疲乏、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耳鸣、鼻衄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多数人在1周左右由于代偿适应功能的建立,症状可逐渐消退,但也有持续较久或迁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自我判定: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自我判定:自我判定很重要: 一是在无医务人员情况下可自我救护; 二是可以早期诊治,不致贻误病情。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自我判定: 这里介绍的是国际统一(1991年班夫标准)方法: 头痛: 0分:完全无头痛 1分:有轻度头痛 2分:呈中度头痛 3分:为严重头痛,以致不能工作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自我判定: 胃肠症状: 0分:食欲好 1分:食欲减退或恶心 2分:中度恶心或呕吐 3分:严重恶心、呕吐,致不能工作。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自我判定: 疲乏无力: 0分:无任何疲乏感 1分:轻度疲乏无力 2分:中度疲乏无力 3分:严重疲乏无力,致不能工作。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自我判定: 头晕目眩: 0分:无 1分:轻度 2分:中度 3分:重度,致不能工作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自我判定: 睡眠障碍: 0分:睡眠正常和平时一样 1分:和平常比睡眠不深 2分:难以入睡,多次醒来 3分:通宵难眠 急性轻症高原病的自我判定: 根据以上打分可作出自我判定(具备任何1项) 0分:完全正常 1分:轻度反应 2分:中度反应 3分:严重反应,须卧床休息。 2、急性重型高原病: (1)高原肺水肿: 为急性高原病中严重的一型,是高原急性缺氧导致肺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即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有紫绀,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痰液呈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量极多,甚至从口鼻涌出。    一般在海拔4000米高度以上发病,但对缺氧敏感者也可发生于2500-3000米左右。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和寒冷是发病的三大诱因。 治疗与抢救: 强调早发现、早诊断,采取就地救治的原则。应绝对卧床休息,取斜坡卧位,但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治疗与抢救: ①严格卧床休息,尤其是早期轻症病人,严禁继续登山和劳动,以防病情迅速发展。休息不仅是体力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静养,对烦躁不安病人可用少量镇静剂。 治疗与抢救: ②吸氧为治疗的关键,早期即应充分吸氧,流量要大,开始以2---4升/分吸入,待患者对鼻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