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10 品德学习与培养
导入:
什么是品德?;;*;*;*;*;*;;1、理解品德与道德的概念及关系
2、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3、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品德形成理论
4、了解品德形成和培养的途径
5、了解品德不良的矫正方法
;1、皮亚杰的品德形成理论
2、柯尔伯格的品德形成理论;本章主要结构;品德的含义
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例如,热爱祖国、关心班集体。。。
道德的含义
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人们为了维护所在群体或个人的利益规定的大家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协调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相互关系
例如,见义勇为、乐于助人。。。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个人品德离不开社会道德
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和发展
个人品德既受社会道德影响,也对社会道德有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道德的部分反映;道德是对整个社会生活总体要求的反映
品德形成及发展既受社会规律支配,也受个人制约; 道德服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
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本章主要结构;构成品德的心理成分及相互关系;品德的组成成分;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内心体验,对事件或行为的情感体验
情感的范畴
比如:荣辱感、自尊感、集体荣誉感。。。
例如:对助人为乐的行为感到欣慰
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
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 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
不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 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
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既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范畴
例如:克服自私的想法,克服怕麻烦的心理。。。
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 产生道德行为
不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 不能产生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的对他人及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行为的范畴,个人道德品质的外显成分
例如:做出助人为乐的行为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技能:避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道德行为习惯:牢固的、持续的行为倾向;连线练习;*;品德??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本章主要结构;;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对偶故事一;对偶故事二;总的规律:由他律向自律;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阶段(8-10岁);*;评价;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基本观点;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契约起作用
第六阶段:“我奉行内心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 ?
最高的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以海因玆故事为例;如果他拿不到药,他的妻子会责备他(招致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如果他的妻子死了,他会很伤心(他需要妻子的陪伴才会感到快乐)
他是为了得到妻子需要的东西才这么做,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给别人带来愉快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好孩子取向)
他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任(尽义务、重责任的行为是好的行为)
法律在一个人由于服从它而可能失去生命的情境中是不太合理的(法律可能是不正确的)
他眼看着妻子死去,就不能实现内心的某些准则,比如“生命的价值胜过金钱或声誉如果”;
他会被抓住,关进监狱(招致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他会给家庭带来耻辱(给别人带来不愉快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他触犯了法律(守秩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
偷窃有违道德准则,比如“偷窃是可耻的”
;*;评论;李伯黍
研究我国5-11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
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着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
中国儿童特点:
4岁儿童开始作出较多独立道德判断
7岁儿童主观性判断明显发展
9岁儿童主观判断已基本取代客观性判断;章志光
品德动力系统结构(章志光,1990)
品德结构:生成结构 执行结构 定型结构
品德结构与宏观社会环境及微观群众环境发生关联或 相互制约时,即构成社会动力系统;林崇德
《品德发展心理学》
品德发展条件:
(1)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
(2)环境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是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必要基础
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分为六个年龄段
2.5-3岁
5.5-6岁
小学三年级
初中二年级;本章主要结构;;;(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