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 - 焉耆县第二中学欢迎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心理健康 - 焉耆县第二中学欢迎您

教 师 心 理 健 康 焉耆县第二中学 李宏妍 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标准 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 什么是健康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的具体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上述第1-5项都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 (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中国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人类心理健康状况 据统计,全人类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6%,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9.5%,有84.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治疗针对那些不正常的6%,而心理咨询关注的是那些84.5%的有小问题的正常人。 什么是亚健康?   按照医学界的说法,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警报了: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处在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    判断心理健康要注意 个体是否心理健康与个体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完全是一回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而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正如伤风感冒一样,谁也不能完全避免。 只要有办法解决问题,便是健康。换言之,健康是指自己有办法对付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没有问题。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 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 主要原因: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 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 哈佛大学学者对204位成年人做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岁至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生理学家的实验: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比其它情绪发生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那什么职业的人生气最多?无疑是我们教师。 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_90心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