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拔年轻干部难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选拔年轻干部难题

古代选拔年轻干部难题   东汉安帝元初六年(119)的一天,南阳郡官道上,一个年轻人带着一群人在烈日下已守候多时。这个年轻人叫朱穆,尽管只有20岁,却已是南阳郡的督邮,今天正在此等候新太守的到来。   说起督邮这个官职,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三国演义》里因为索贿不成,欲陷害刘备,反被张飞怒鞭(在《三国志》里实乃刘备所为),东晋时使陶渊明愤慨“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并毅然决然挂冠而去的,都是督邮这个角色。事实上,督邮乃一郡之内的重要官员,担负着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等职能,在《汉官仪》中被称为“郡之极位”。因此,朱穆年纪轻轻就做了督邮,自然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出乎意料的是,当新太守终于姗姗到来之际,见到朱穆,却老实不客气地问:“你如此年纪就当了督邮,是因为族势呢,还是凭借才德?”朱穆没想到新太守一见面就???了他一个下马威,所幸他并没有慌乱,而是平静地说:“郡中之人盼望您的到来如同盼望孔圣人一样,都说非颜回不敢以迎孔子。”   面对太守的刁难,朱穆的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先是以孔子作比,将太守恭维了一下,随即以颜回自喻,表明自己也不是浪得虚位。不过,朱穆其实并没有回答太守关于其“族势”的质问,事实上,朱穆的“族势”确实非同一般。他的曾祖父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祖父是尚书令,父亲官至陈国相。这样显赫的家世,太守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这样问,显然是担心朱穆倚仗族势、难以驾驭,因此一见面就要“杀杀其锐气”。   太守的话虽然无礼,不过,追寻当时关于年轻干部选拔的情形,或许可以理解一二了。汉代在官员选拔上实行察举制,这项制度在早期确实为国家发现、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到了东汉,却已然演变成豪门世族结党营私、私相授受的工具,“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与此同时,早在东汉初期,就有人上言指出:“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由此可见,东汉在选拔年轻干部时遇到的两大难题:一是选人者动机不纯,将选拔年轻干部作为一项“长期投资”,以图日后有所回报。二是选上来的年轻干部以贵胄子弟居多,从而在事实上产生了世袭的“官二代”。据台湾学者邢义田先生考证,在东汉265位有家世可考的孝廉中,出身贫寒者只有18人,比例不到7%;而多达139人出身仕宦之门,比例超过一半以上。如此巨大的反差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对于那些历代仕宦的豪门家族,地方官员想必免不了多受掣肘。难怪这个新太守一见面就对年轻的朱穆不假辞色,从这一点上,或许还应当赞赏他“敢于碰硬”的勇气。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尚书令左雄建议,“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并须进行考试,“练其虚实,以观异能”,史称“阳嘉新制”。后来的史论者大多着眼于“阳嘉新制”引入考试这一新元素,而甚少注意为何左雄要提出以四十为限的“硬杠杠”。在本文看来,左雄一定也是注意到了官宦子弟充塞当途的糟糕局面,但又难以扭转,于是干脆提出以四十为限,把年轻干部一概拒之门外。因此,也不难想象,左雄的建议在当时便受到了世家豪门的激烈反对,并且由于过于简单粗放,这项政策在实际上也并未得到贯彻。但左雄提出的增设考试以辨虚实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并在后来演变为科举考试,取代察举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确实,相比察举制,科举考试过程更加公开,选拔标准也更加规范,但科举考试能否真正完全地实现“起跑线”的公平暂且不论(历朝历代始终伴随科举考试的各类舞弊案就反证了这一点),就算是历尽艰辛获得了授官资格,在使用提拔上,寒门子弟与官员子弟显然也无法同日而语。比如,秦桧之子秦熺25岁登第入仕,仅过6年就升至知枢密院事(从二品,为最高军事机构副职);张居正两个儿子登第后都进入了翰林院,考虑到明代“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政治传统,这样的安排显然别有深意。这些还都属于“树大招风”的,至于其他大大小小官宦家庭相互联姻、请托交结、彼此关照的更不知得有多少!   此外,当众多寒门子弟还在科举路上艰苦跋涉之时,官员子弟却可以通过门荫制度直接入仕。如唐代详细规定了一品至五品官员得以享受恩荫任子的权力,其中官职高的甚至可以荫及孙子、曾孙。到了宋代,恩荫更滥,甚至覆盖到了异姓亲族和门客。唐代李德裕年轻时,父亲劝他应试,他却轻蔑地说:“好驴马不入行!”李德裕说这句话当然是有底气的,因为他的父亲李吉甫正是堂堂的当朝宰相。26岁的李德裕最终以父荫入仕,此后一路迁升,直至拜相。或许并非巧合的是,李吉甫当年也是凭父荫入仕,父子宰相可能最该感激的是都有一个当官的好爸爸。   除去选拔过程中的争议,年轻干部在履职决事上也常受质疑。清道光年间,23岁的进士郑祖琛出任江西星子县知县,孰料到任之初,竟忸怩不肯坐堂,家人促之,竟至啼哭。数月之间,滞狱如同山积。其夫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