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与救赎中国水情必然选择.docVIP

困局与救赎中国水情必然选择.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困局与救赎中国水情必然选择

困局与救赎中国水情必然选择   这些年,当中国人说起“水”这个字的时候,嘴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苦”。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28%,水资源分布又严重不均衡,北方常旱,南方常涝。2/3 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京津地区尤其严重。中国的江河湖海,又因为或轻或重的污染,而纷纷响起痛苦的哀号。   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 是地下水,而据相关部门调查,全国90% 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约有64% 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 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这,就是中国的基本“水情”。   如果将中国的水危机看做一枚硬币,那么缺水和污染,就是它的两面。没有水,人无法生存,缺水,就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水质差、有毒,更是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以缺水为前提的发展没有动力,以污染水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可以说,中国人从没有面对过如此复杂的一个水危局――它正像一个幽灵,让这个民族无法安心地举起它的水杯。   那么,怎么办?   节水、蓄水、深挖地下水……甚至有人提出了大规模海水淡化。办法看似不少,但因为边际效应、可行性等原因,决策者可以打的牌其实很有限。最终,跨流域调水,被放到了一个优先的位置。这便催生了已经梦想了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进入到这工程的深处后发现,无论是以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眼光来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它不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仙丹妙药,但的 确正在、并且将要带来许多改变,有些我们现在也只能观察到一些端倪。这样一个“世纪工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机会,去看清这个时代的困局,和它所选择的救赎之道。   历史回顾:5000 年的水之困   水并非为人类而存在,但人不能离开水而生存。   无论东方西方,为了更好地使用水、分配水,人类自古以来就倾尽了自己的智慧,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创造,和一段段余音绕梁的传奇。   “条条大路通罗马”已是一句国人熟悉的西谚。其实,在古罗马帝国,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还有一项不能忽视的伟大工程??那就是遍布帝国境内各处的引水渠。   为了解决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公元前312 年,罗马城兴修了第一条地下引水渠,开创了人工引水入城的先例。公元前114 年,罗马第一条地上引水渠兴修成功,高大的引水渠将清清的山泉凌空经由山岭、河流及田野,最后引入罗马城内。随着工程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高达四五十米的双层、甚至三层高架引水渠。输水道除常规渠道外,许多地方还采用了虹吸管、隧洞和连拱支撑的石质渡槽。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欧洲的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引水渠遗址,它们已经成为令当地民众自豪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当你在华北平原上,看到一条条宛如高速铁路、气势如虹的高架渡槽时,你会不由得联想起那些石质的古罗马文明遗迹,并因此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便是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并称“世纪工程”   的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国版的古罗马引水渠,它正在半个中国的跨度范围内热火朝天地蔓延生长,沟通起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它酝酿了五十年,建设周期将超过二十年,投资数千亿,参与建设的人员 近十万,是一项规模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   而这一工程的历史背景,便是中国人与中国水,几千年来的爱恨纠葛。这份纠葛,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都难以找出第二个。   四大古文明里,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在受着河流泽被的同时,还需要去与这种恩赐进行年复一年的搏斗。因为世界上没有第二条大河,像黄河这样喜怒无常,与依存于它的人们这么过不去。为了生存下去,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人把自己的历史写成了一部“治水史”――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到千里黄河大堤、密如蛛网的江南渠道,祖先的智慧令后人叹为观止。   可是因为水很少真正被人们驯服, 可以说“治”水,贯穿了华夏文明的前世今生。   建国以后,中国人在水利事业上,也实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创造。无论是星罗棋布的水库,还是像红旗渠这样“逆天”的输水工程,都已经成为一代人脑海中的独特记忆,也是一个时代标示自己的重要符号。   改革开放后,从葛洲坝、三峡大坝,再到南水北调,中国人对水的利用和改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出新的形式。   这是一个关于水的梦想的古老故事,它已经延续了五千年,而且还要继续延续下去。   那么,中国的水情,究竟如何?我们为什么需要南水北调?   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   若你坐上和谐号列车,沿着京广线一路呼啸北上,跨过一条条河流的时候,你很容 易就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南方的河流水量丰沛,河网交织密布,不乏大江大河;越往北行,河里的水越少,许多河道都已经成了灌木丛和树林的天下,只剩下那些依旧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