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乱世之隐文人隐逸矛盾心态探析
乱世之隐文人隐逸矛盾心态探析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在乱世中隐逸自保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儒道两家对于这一行为都有相关的哲学思想,并且从不同方面对文人产生作用,将隐逸的行为举止及情感共鸣诉诸于文学作品。从隐逸文学文本里,后人可以感悟文人在乱世中寻求隐逸的忧思,剖析他们乱世之隐的行为选择,并深刻理解其在儒道思想影响下的矛盾心态以及价值倾向。
关键词:隐逸;乱世之隐;文化选择;矛盾心态
在古典文学中,“隐”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卦爻。儒道两家隐逸文化渊源于《周易》,又各形成一套隐逸理论。儒家倡导兼济入世,道家主张超脱出世。而时逢乱世时,文人对社会现实普遍感到失落,入世不得时,便产生乱世之隐的忧思。隐逸作为文人生逢乱世的一种行为选择,其或“求其志”,或“图其安”,又或是“全其道”,来表明不愿卷入时局,置身于乱世之外。正如庄子借伯夷、叔齐之口说:“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洁吾行。”儒道两家的乱世隐逸哲学,共同塑造乱世文人的精神内在,但其二者在和谐统一下又锻造了文人隐逸的矛盾心态。
一、乱世文人的隐逸忧思
隐逸作为一种文化选择,自古有之。从上古到近古,一些政治家、文学家常将“隐逸”作为宿命性选择,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忧思和无奈,同时也表露出文人的不甘和抗争。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而上山采薇,许由不受君位而洗耳颖水,陶渊明于南山戴月荷锄,林逋以梅妻鹤子终老。因而,隐逸非一时之气使然,必然有其深刻原因。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将隐士的隐逸行为归结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对于隐士隐居的原因,范晔的归类无疑具有普遍性。在范晔的概括中,乱世中文人隐逸的深刻忧思更是彰显无遗。或忧不能“求其志”,不能“全其道”,又或不能“图其安”,如老子西出函谷关乘青牛而去,陈与义逃亡巴丘不再出仕,张岱国破家亡避居山居。
春秋战国在诸朝代中是典型的动荡乱世。儒圣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道路上遇楚狂隐士接舆。接舆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以隐士接舆之口,道出乱世中为官者处境的危险。文人于乱世的“无道”下选择隐逸的方式,而隐居这一行为包含了他们对于乱世的失望与忧虑。孔子主张入世,认为治国平天下为“有道”,反之,“无道”。于乱世“无道”下,孔子提出士人应明哲保身,退而隐之,存身成仁,也是出于乱世中保全自身的需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孔子以乱世“无道”下的隐逸作为“乱邦不居”、“免于刑戮”的一种方式,足可见其对乱世中生命堪忧的思考及宽容的态度。
道家代表隐士老庄,似乎不问世事、无所忧患,其实则不然。乱世的离乱、忧虑在老庄的著作中也有所见。老子虽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也揭露了“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这种残酷的现实在乱世之中是无法改善的,乱世中德行的凋敝与政治的残暴是隐士忧患的来源。庄子更是直接道出隐士隐逸的忧思:“遇乱世不为苟存”“不如避之以洁吾行”。可见天下衰亡德行衰败,隐士恐污其身的忧患已然蔓延,成为古代大多数隐士隐居的主要原因。
可见如孔子、老庄者,亦是对乱世有所期待却落入失望的境地,故而避之以洁行。隐逸者无论儒道,都非逞一时之勇,而是出于乱世的失望及忧虑,选择隐之。
二、乱世之隐的行为选择
儒家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的观念,道家则尊崇“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经?蛊卦》)等主张,这些信条成为历代隐士尊奉的人生信念与行为规范,正如李生龙先生所论:“中国古代的隐士没有一个没受到儒道两家隐逸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以儒道两家的隐逸理论为思想支柱的。”概括而言,文人作品中普遍以“求其志”、“图其安”、“全其道”共同呈现乱世隐逸的行为选择。
1.隐居以求其志
在儒道乱世隐逸哲学的影响下,文人以隐逸行为来表露内心的志向,并以此为人生抉择。一方面,隐士一反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常态,拒绝入朝为官,选择自我流放与疏离。笔者认为,文人的隐逸行为是追求其志趣的一种选择方式。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战火连连。儒家虽倡导“达则兼济天下”,但在乱世中却力不足矣。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可见儒家在提倡入世时,也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魏晋时,陶渊明为追求内心的宁静,宁退隐田园自耕自足,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去来兮辞》一赋,道出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志趣追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心理健康讲座》ppt课件(图文).pptx
- 初中英语话剧7-8个人物的剧本.doc VIP
-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七单元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练习题(无答案).doc VIP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 VIP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知识培训.pptx VIP
- 二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案(详).docx VIP
- 第2课 使用数字设备 教案 义务教育人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docx VIP
- DLT5161表格大全(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和评定规程).pdf VIP
-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研究.pptx VIP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说课.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