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舌尖上中国》受众接受与认同.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舌尖上中国》受众接受与认同

论《舌尖上中国》受众接受与认同   【摘要】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去年开播以来便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它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的受众反馈,从而总结出受众的“满足”主要集中在实现心绪转换的效用以及实现自我确认的效用。《舌尖上的中国》同时使不同的受众从中找到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勤劳致富的价值观认同、亲情人伦的情感认同,并从中得到心灵的安抚及心绪的转换,这也恰恰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受众;使用与满足;舌尖上的中国;心绪转换;自我确认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开播以来的平均收视率达0.481,平均收视份额3.86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30%。[1]《舌尖上的中国》好似一个一夜走红的“明星”,忽然之间便成为社会文化的热点话题,人们将所有的视线集中在它身上,它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受众呢?本文试从受众的接受与认同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进行初步探析,以便为我国电视纪录片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受众的接受与“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社会多样性的个人。[2]受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媒介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尽可能多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说明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行为中逐步建立自身的心理需求和期望,从而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电视观众为了满足自己收看电视节目的需求从而产生使用电视的行为,在使用电视的行为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其所接收的电视节目内容的筛选和评判。若受众认同该电视节目便会继续收看甚至产生对节目的依赖,若受众不认同该电视节目,则会自动屏蔽它并继续寻找其认同的节目。这就说明了受众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主体地位。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若媒介希望赢得受众市场的欢迎就需要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支撑,笔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满足了当下我国电视受众的一些心理需求,较好地实现了受众对这部电视纪录片的心理期待,从而使受众接受并认同该片所传达的内容。   美食的平民化,实现受众心绪转换的需求   在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中,麦奎尔发现,虽然不同的节目类型能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但总体来看大致有四种共同的基本类型,分别是: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2.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效用;3.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效用;4.环境监测(surveillance)效用。笔者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受众反馈中发现,受众的“满足”主要集中在实现心绪转换的效用以及实现自我确认的效用。   心绪转换效用指的是电视节目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电视媒介提供的消遣和娱乐,可以满足受众实现情绪上的转换与放松。   《舌尖上的中国》以食物为主题正是呼应了那句中国古话:民以食为天。“吃”这种行为,对中国人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信仰的力量。在以农耕民族为主体的中国,土地是民生之本,人们从土地上获取生存资料。而“吃”就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如今,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人们从为了果腹而吃的生存需求到为了味蕾的满足而享受美食带来的轻松和快乐。这是普通大众生活质量的一个巨大飞跃。于是,对于当代的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而言,“吃”便成为一种生存需求之上的消遣和娱乐方式。   正如导演陈晓卿所说,只要是拥有5000个味蕾的正常人类,都会对外形诱人的美食产生生理反应。《舌尖上的中国》让无数的“吃货”们在深夜里看得直流口水。在人们被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寝食难安的当下,一部展示美食的纪录片使得中国人民那压抑已久的对美食的热情被重新点燃。自从第一集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一夜之间便成为微博上的关键词,它的异军突起更是压倒时下各种热播剧,甚至那些生活中几乎不看电视的80后、90后也开始在晚上的10点30分锁定央视一套,耐心等待这部被奉为“吃货指南”的美食纪录片。   更让人出乎预料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了强大的“吃货效应”。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诺邓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有网友专门制作菜单,香菇灌汤包、西湖醋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