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结肠幼年性息肉内镜诊治体会
浅析结肠幼年性息肉内镜诊治体会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用2008年12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结肠幼年性息肉患儿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岁,年龄最大13岁,平均年龄4.8岁。回顾性分析内镜下息肉诊断及切除的相关资料。结果:参与研究的40例患儿均行结肠镜检查,共发现息肉48枚,以单发为主,少数多发,其中28枚位于直肠,18枚位于乙状结肠,2枚位于降结肠。症状以血便最常见,其次为贫血、腹痛,少数表现为肛门肿物脱出。40例全部常规内镜下钳取活组织及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证实均系幼年性息肉。结论:幼年性结肠息肉一般发生在学龄前阶段,常见症状为血便及贫血,病变多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无痛结肠镜的普及在该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儿童;结肠;幼年性息肉;无痛结肠镜
??年性息肉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血便、贫血、腹痛等。幼年性息肉平均发病年龄为5.0~7.4岁,且男多于女[2],大约80%息肉位于直肠、乙状结肠[3,4],极少数位于盲肠、升结肠[5]。幼年性息肉常见症状与其组织学表现密切相关。构成幼年性息肉的腺管多无异型,间质内有出血,毛细血管充血,表面上皮常有脱落,故其临床症状多为便血,内镜所见也为充血发红的息肉,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幼年性息肉患儿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13岁,平均4.8岁。以出生至12个月记为1岁,13个月~24个月记为2岁,依次类推,儿童年龄范围为14岁以下(包含14岁)。临床症状以血便或大便带血最常见,其次为贫血、腹痛,少数表现为肛门肿物脱出。行结肠镜检查共发现息肉48枚,以单发为主,少数多发,其中28枚位于直肠,18枚位于乙状结肠,2枚位于降结肠。常规结肠镜检查钳取活组织检查均提示幼年性息肉。
1.2 器材及治疗方法 所用器械:电子结肠镜(日本OLYMPUS CF-260AI、PENTAX公司EC-3890i)、高频电发生器(OLYMPUS ELECTROSURGICAL UNIT PSD-30)、圈套器、内镜注射针、三爪钳等。肠道准备:检查前3d进食低脂、细软、少渣的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面条、粥等,避免进食绿色蔬菜、带籽瓜果及红肉等。检查前一晚可口服缓泻剂,如乳果糖、四磨汤等。检查当日禁食早餐,于术前4h左右口服硫酸镁粉或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盐制剂,如肠道准备差者可给予清洁灌肠,直至排出清水样便。术前检查:常规查血常规、凝血、心电图、免疫三项等。签署协议:签署息肉切除术前知情同意书及麻醉知情同意书,告知患儿父母可能出现的出血、穿孔、感染等风险及麻醉风险。内镜下息肉治疗:由专业麻醉师常规给予丙泊酚/芬太尼等药物,行心电监护,监测患儿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确定息肉部位、形态(采用山田分型),对于山田Ⅰ型(广基)、Ⅱ型(无蒂)、Ⅲ型(亚蒂)的息肉于基底部注射甘油果糖肾上腺素,使病变隆起后使用圈套器圈套息肉,基底部电切除;对于Ⅳ型(有蒂)使用圈套器圈套息肉根部后直接用高频电电切除,选择合适功率(电凝30W,电切35W),对于基底部宽或粗蒂者可分次凝切。切除后观察确定创面无穿孔及活动性出血后退镜,必要时可使用钛夹夹闭创面。术后可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切除难度及出血、 穿孔风险来评定患者是否需住院治疗。如出血、穿孔可能性小,则门诊输液观察6h后院外治疗,否则需住院观察。术后嘱禁食6h,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活动,2周内进食无渣半流质饮食,避免粗纤维食物。切除标本常规送病理科行组织学检查。
2 结 果
40例研究对象共有息肉48枚,其中4例患儿为多发息肉。息肉分布:直肠28枚,乙状结肠18枚,降结肠2枚。症状:血便31例,贫血15例,肿物脱垂于肛门外5例。息肉分型(山田分型):Ⅰ型6枚,Ⅲ型15枚,Ⅳ型27枚。息肉大小:最大直径3.0cm,最小直径0.8cm,平均直径1.8cm。所有息肉均在无痛内镜下行黏膜切除(EMR)(部分病例见图1)。息肉切除后观察6h,未出现、腹痛、出血、穿孔、发热等并发症。术后半年、1年随访无血便及肿物脱出肛门外,血常规正常。
病例1
病例2
图-1部分病例图片:病例1患儿,女,4岁,乙状结肠息肉,EMR术;病例2患儿,男,5岁,直肠息肉,EMR术。
3 讨 论
幼年性息肉属错构瘤,1957年由Horrilleno[1]命名,由黏膜腺体及黏液囊肿组成,结缔组织间质较多,由于其腺管具有囊性扩张,其中充满黏液及中性白细胞,细胞间质中细胞成分丰富,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也有人认为与黏膜慢性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