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关中西府曲子文化内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关中西府曲子文化内涵

简论关中西府曲子文化内涵   摘 要:陕西关中宝鸡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浓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宝鸡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西府曲子。西府曲子,是一种以曲牌体为主体的坐唱艺术。早期以散乐坐唱为主要形式,后发展为社火演唱、广场杂戏、并演化成为曲子戏。西府曲子是一座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以及民俗文化资料宝库,它在西府民众生活中曾发挥着凝聚文化向心力、增进族群认同和人际交流的诸多作用。   关键词:西府曲子;曲牌题材;文化功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44-02   陕西关中宝鸡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有着“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浓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宝鸡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西府曲子。在宝鸡地区,曲子艺术颇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和欢迎。民间素有“曲子戏,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千遍不厌倦,哪怕几天不吃饭”的谚语。由于宝鸡位于关中西部,旧时称为西府,故称西府曲子。   一、西府曲子的历史文化及萌生发展轨迹   西府曲子又称秦曲、清曲,是一种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戏曲艺术,民间俗称“念曲子”。据史料记载,起源于凤翔古雍邑的先秦宫廷音乐,由于艺人流落民间而逐步传播开来。两千多年间,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生期;汉唐逐渐丰富的定型期,宋代以后文人参与写词的成熟期,解放后的兴盛期和现代娱乐方式多元化带来的衰落期。   陕西宝鸡地区,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是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宝鸡也是炎黄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远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宝鸡就成为老官台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其中仰韶文化遗址的比例更高,约达整个陕西的1/4,文化发展、演变序列之清晰、完善,绝非其他地区可比。源远流长的姜炎文化(仰韶文化)、博大精深的岐周文化和大气磅礴的雍秦文化等多种“子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浓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和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孕育出宝鸡地区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其中包含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西府曲子,并对西府曲子的生成和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影响痕迹。   据曲子世家清末举人郑筱斋(1847—1928)(今“西府曲子之王”郑文显之祖父)在编写的《西府名胜录》(现已失传)谈到,先秦时期的秦穆公在雍城(今凤翔)建宫时,将民间能歌善舞者纳入宫廷。“雍城秦曲”是秦穆公宫廷中的一种“宫曲词”。分“正宫调”和“小宫调”两种形式。正宫调由乐工、词工演唱;小宫调由歌童、舞女演唱。秦宪公迁都平阳(今陈仓区阳平镇杨家沟一带),众多雍籍歌童舞女思恋乡土不愿东迁,自杀或被杀者甚多。无奈,发还雍藉部分歌童舞女还乡,使“小宫调”流入雍地民间。后秦孝公由栎阳(今临潼一带)迁都咸阳后,又将雍藉部分词工、乐工赦还回雍地,使“正宫调”流入雍地民间,自此,民间乐舞更加活跃。特别是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比较繁荣发达的时期之一,不仅盛行于宫廷,而且流传于民间,形成雅俗并存、相互交融的局面,这对西府曲子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自周秦汉唐时期以来,陕西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府地区一直是中心腹地,而西府地区又是“周风”、“西音”、“秦声”的源头,特别是当时唐朝长安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一直对京畿之地的西府地区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例如从宋沈括《梦溪笔谈》的记录中可以了解到,公元11世纪时期,有一位老尼在凤翔地区长期教人学唱《柳枝》舞中的歌曲,这位老尼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宋朝著名宰相寇准家里遣返出来的乐妓。 清至民国年间,西府地区的曲社发展处于高潮时期,几乎是“有村皆唱曲,无会不闻乐”。凡遇庙会,曲子班社云集,少则二三十家,多则四五十家,相邀斗台,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特别是凤翔县的曲子班社就有四十余家。 建国后,西府曲子以崭新的姿态走上了文艺舞台。西府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以西府曲子优美的旋律,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在人民群众中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建国四十年来,西府曲子在西府地区一直非常活跃,特别是在1957年陕西省民间音乐汇演中,宝鸡长寿乡民间艺人杨森、赵子勤二人创作改编的《王妈问病》荣获一等奖并搬上舞台演出;相继创作演出平弦曲子戏《母女心事》、《瓜园新歌》、《赎女婿》等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推动了西府曲子戏的改革发展。   二、西府曲子的题材内容及文化功用   西府曲子,是一种以曲牌体为主体的坐唱艺术。早期以散乐坐唱为主要形式,后发展为社火演唱,广场杂戏、并演化成为曲子戏。现仍在流行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