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莽英雄刘铭传翎顶辉煌背后焦灼与无奈
草莽英雄刘铭传翎顶辉煌背后焦灼与无奈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西乡(今肥西)人。他出身寒微,在那个恶霸横行、干戈四起的年代里,生活的艰辛和求生的本能驱使他奋力拼搏,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一步一步地走向他人生的顶峰,由游击、参将、总兵而至提督,成为晚清军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后来,他又因抗击法国侵略、保卫宝岛并领导台湾开发而声名显赫,流芳史册。然而,在翎顶辉煌的背后,他的内心真的那样洋溢着自豪和荣耀吗?透过繁华的表象,拾读他遗留下的诗篇,人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在无限风光的背后,他的内心正承受着极度的焦灼,还潜藏着些许的无奈。
首先是生活的不易和创业的艰辛。刘铭传生活的合肥西乡大潜山一带,晚清时期,地瘠民贫,水利不兴,十年九旱,农业常常歉收,民众生活极其困苦。刘铭传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多子女的家庭,他少年时代生活凄苦。当时,地方上很不宁静,土豪恶霸仗势欺人,刘家也常遭欺压。为了求生,刘铭传在家乡大潜山下筑堡结寨,与官、匪都有冲突,刘家也曾惨遭横祸,刘母惊吓而死。祸不单行,不久,刘铭传又被官兵捉去,后来虽被释放,但经此巨变,数年的苦心经营,顷刻化为乌有。刘铭传只得再次白手起家,仆仆于风尘之中,“自从家破苦奔波,懒向人前唤奈何”,个中困苦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这种早年生活的苦难是他一生都不可磨灭的记忆。
1862年刘铭传率领他的团练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算是进入了正规的战斗序列,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战斗的岁月虽然充满豪情,但也备尝艰辛,这在他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盗贼纵横敢宴安,征途驱马路漫漫。渡淮更觉风尘苦,放眼深愁世事难”。“军中夜夜枕戈眠,寝食难安亦自怜”。“冒暑赴濠梁,行艰路觉长。驰驱劳仆马,尘土满衣裳”。战斗生活是劳苦的,常常要顶风冒雪,晓行夜宿,“剪发结缰牵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种种艰苦的军旅生活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风尘劳苦无休息,憔悴形容羞自看”。“年当半甲子,壮志渐消磨”。“折磨消壮志,憔悴剩微躯”。这些都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不仅仅是征途的劳苦,更让他劳心费神的是人格上的受轻视和人事的纠葛。这是无形的枷锁,折磨得他透不过气来,令他心力交瘁。刘铭传生长于贫寒之家,受到的教育极其有限,没有功名,这在重视科举功名的官场是非常受歧视的。不论他建立怎样的殊勋,也不论他怎样的刻苦学习,有怎样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和飞扬的文采,他都无法摆脱“武夫”的形象,这是他深藏内心的隐痛,也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挣脱的心结。“文章自古重科名”,刘铭传对此愤愤不平,但也无可奈何。“武夫如犬马,驱使总由人”。“官场贱武夫,公事多掣肘”。“武夫谁不贱,仆射大臣风”。他只能在感叹和羡慕中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
官场上的人情世故也折磨着他的身心,刘铭传没有功名已经令那些士大夫们瞧不起了,他们对与这样一位“武夫”同列深感不平。恰恰这样一位“武夫”又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登上了显赫的地位,这使他们颜面无光,让他们气恼,对其有一种“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讥讽,“三十人为一品官,多少憎忌少人欢”。本已功高遭忌,可他又是一个秉性孤傲、不喜流俗的人。李鸿章做寿,许多达官显要竞相送礼,唯有刘铭传特立独行,按合肥乡间习俗送了两条方片糕和二斤寿面,这样的性格在晚清官场上是难以应付自如的,“为嫌仕宦无肝胆,不惯逢迎受折磨”。官场生活令他不悦,即令位尊权重,也没给他带来多少快慰,相反,他却感到人情冷漠和世态炎凉,“朋辈疏音问,官场任是非”。“旧交朋友亲疏见,新结邻封应答难”。在复杂的人世间和险恶的官场,他感到孤独和寂寞,“昔日江湖曾落魄,吹箫时节几人闻”,“一身落落谁知己,四顾茫茫且放歌”,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凉从其内心深处升起。
官场的生存规则让他没有好心情,日常事务也令他心劳日拙。曾国藩说郭嵩焘并非“繁剧”之材,刘铭传何尝不是如此?在刘氏内心深处,潜隐着一种回归自然的天性,他早已厌倦了军书傍午的日子,向往淳朴、简约的生活,但这是事与愿违的。“此身欲闲散,故与宦情违”。然而,这样的辛劳,换得的又是什么呢?不论是现实生活的体验,还是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都不能让他心情愉快。“不幸入官场,奔劳日日忙。何曾真富贵,依旧布衣裳”。这是他的自嘲,也是真实的心境和生活状态。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对名利与宦海沉浮看得十分透彻,“一时向上,一时向下,身外功名总是空”。对历史的理解更让他把所谓的功业看得极其淡薄。刘铭传虽然没有接受多少学校教育,但并不表示他没有读多少书,在少年时代后期和青年时代初期,他进发出一种罕见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文化水平急剧提高,至同治初年,他已经能够熟读《史记》一类典籍并且饶有兴味。人生的遭遇很容易使他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关内曾更秦法律,眼前不见汉山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回肠荡气的朝代,既然这样一个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