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官僚制下政府文风问题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官僚制下政府文风问题研究

传统官僚制下政府文风问题研究   [摘 要] 本文中心命题是传统官僚制决定了历史上的政府文风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政府文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象特征,然后从传统官僚制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即专制集权、中央集权、权力制衡和文吏治国对文风的影响,再次,论证了由于政府文书在信息沟通、文官政府、官僚制理性方面的必要性,以及传统官僚制和政府文书关系的紧密性。结论是:由于政府文书的不可替代,传统官僚制下文风问题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 传统官僚制;政府文风;集权;文官政治   [中图分类号] D92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2-0062-05   一、问题和命题   最近,政府文风问题再次引起舆论的关注和重视。其实,当我们把视线拉到历史的长河中,可以发现,政府文风问题就一直存在,而对它的革新也没有停止过。   (一)历史上政府文风的整顿   政府文风问题早在秦汉时期即已产生。比如,当时已经出现“文山”现象,时人的评价是“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说明当时政府文书烦多庞杂,已经令人忙不过来。也有一些官僚机构利用文书大作文字功夫,“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汉书·楚元王传》)。公文旅行、满足于表面文章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漫,以避其课”,说明了政府公文往来流于形式,官僚们也只满足于完成了文字工作。[1]而政府文书追求假、大、空,长篇累牍、空话连篇、夸大其词、无病呻吟等现象,在历史上不断产生,几乎历朝历代都对政府文风问题进行过整顿。   比如,历代统治者非常注意纠正公文撰写中的虚文华词偏向。南北朝时期,针对政府文书竞相堆砌华丽词藻的问题,北周决定革除弊端,重开古朴纯实之风。其后隋文帝强调公文写作要以符合客观实际为第一要务,力戒浮泛侈靡之风,唐朝时期,高祖李渊曾发布《诫表疏不实诏》,批评上奏表疏虚诞不实的风气,要求写作公文时摒弃华伪,注重实用。   在文风整顿中最为突出的朝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熟悉基层,对长篇大论深恶痛绝。他对朝廷文书文风提出了严格要求:只令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也。虚词失实,浮文乱真,朕甚厌之! 自今以繁文出入者,罪之[2],并严格限制使用“四六对偶”的骈文。此次改革,剑指政府文风的假大空,而且改革雷声大、雨点也大,当时工部“擅生事务”,仅六个多月就下发公文一万九千余件,平均每天一百余件,朱元璋抓住这一“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例进行严厉整治,下令将工部尚书处死。因为多发几篇公文而被处死,在政治史上恐怕空前绝后,也说明了文风问题确能“害死人”。但朱元璋的铁腕并未形成长效机制,过了几年,朱元璋的公务更趋繁忙,面对的“文山”更高更大。据《明太祖实录》所载,在洪武十七年九月,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一周的时间内,他处理的公文奏报数字是1660件,平均每天200余份。有明一朝,文风改革并非一次,其后,铁腕宰相张居正又对文风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再次出台措施严惩用浮文虚辞撰写奏疏的官员。   当历史进入清朝之后,清初统治者又抨击明代文书“拘牵文义,浮词之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王朝由初创到兴盛再到衰亡,政府文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循环。   通过对历史上政府文风的梳理,自然会有以下的问题:为何文风问题屡屡出现?对传统政府而言,文风问题是否是一个难以根治的痼疾?本文对此的回答是:历史上的文风问题是由传统官僚制所决定的,传统官僚制决定了文风问题的特征和面貌。   (二)传统官僚制内涵   传统官僚制主要是指从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官僚制,其间除了极少的场合外,并没有大的变更,一直是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清人恽敬曾经说过:“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历史学家夏曾佑也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3]   传统官僚制下,中央政府,依靠一群不同职责和角色功能的官吏和机构。这一制度主要设计包括:文吏治国,以吏为师,官吏按功绩考核结果进行升迁,法令体系严整细密,公文行政。[4]可以看出,这和官僚制的基本特点是吻合的:以科层组织形式分配权力和责任,充分依靠成文的法规和档案,文官制度,领取固定俸禄并根据能力、功绩和年资升迁罢免。   作为传统政治的组织形态,官僚制连接着传统政治的价值系统和制度系统。制度体系由价值结构支持并以其为基础,同时也体现价值结构的要求和规约,价值结构对制度、组织等如何安排以及为何如此安排进行道义和理性诠释[5],而组织则是连接价值结构和制度体系的中间环节。传统官僚制的价值取向在于王权主义,即主张把一切权力都奉献给君主。传统官僚制所依托的制度基础是专制集权和中央集权制。专制集权是指在权力的归属方面,“皇权”是一切权力的来源,“皇帝”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