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前“海棠烟雨”
百年前“海棠烟雨”
在曾经的巴县知县王尔鉴心里,“海棠烟雨”是老巴渝十二景中最美的景致。就连洋人也认同他的评价,1896年在重庆出版的英国报纸《黑桥通讯》便称:“重庆城唯有海棠溪一带才是游赏的精华所在。”
凡是熟悉老巴渝十二景的人,对“海棠烟雨”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要具体描述它什么模样,美在何处,估计很多人又会哑口无言。
《重庆旅游》编辑部前不久寻觅到两张珍贵的老照片,作者是一位英国传教士。旧日的海棠美景清晰地印刻在照片上,百年前的“海棠烟雨”得以重现。
一桥一树一海棠
重庆旧城坐落于半岛之上,东、南、北三个方向进出城都必须渡过环城而流的江水,江对岸因此兴起了一些渡口,黄葛渡、莺花渡等都曾兴盛一时。长江南岸的海棠溪渡口也是沟通城区内外的主要渡口之一,这里不仅连接黄桷古道,更沟通贵州,是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便有扁舟摆渡往返对岸的南纪门、望龙门。旅人们从这里渡过大江,走进城门,方才算是到了真正的重庆城。
海棠溪“发端南岸山麓,寻源不远,极小溪也”,其得名一说是因为旧时此处多海棠;另一说是每逢长江涨水时江水倒灌入溪,江波喷发似朵朵海棠。这些说法虽已不可考证,但不管此处以前是否盛开海棠,从地理环境上考虑,这里也必是景致如画之地。
景美自然赢得文人墨客的赞咏。唐代女诗人薛涛当年来到这里,题诗《海棠溪》:“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珍世异,竟将红缬染轻纱。”王尔鉴更是把“海棠烟雨”列为巴渝十二景之首,让海棠溪独享美名,也使海棠溪周边先后留下了烟雨堡、烟雨路等别致的地名。
海棠溪流入长江处,原来有座清同治六年建的单孔石桥,桥名“通济”,闻名重庆的老字号桥头火锅,便是因最初设店位于通济桥头而得名。桥下一边是溪水,一边是江水,渡口便在这交汇之处。桥头还有一棵古树,枝叶如盖,百姓们称呼这棵树叫乌椰树(或叫乌鸦树)。每年夏天涨水时,江水或没过大树,或涨至其腰,或离树尚远,人们便把这棵树作为观测水文的标尺。古代重庆的府治全图上,在描绘海棠溪时???特意画出了通济桥和桥头的古树,可知这一桥一树在当时简直便是城市地标一般的存在。
鸦片战争后重庆开埠,海棠溪一带因着毗邻沿江水码头的便利,成为了外国势力进驻重庆最早的地方。在通商条例的约束下,外国人被限制在南岸海棠溪至弹子石的南滨路一带居住。于是,英、法、日、美、德等国就在南岸长江沿岸境内设海关、开洋行、圈租界、建军营、立公司,经营出口贸易、航运等商务活动。如今依旧保留的上新街新码头34号立德乐洋行、周家湾63、64号卜内门洋行、美国使馆旧址、法国水师兵营等建筑遗迹便是这段往事的产物。
住得久了,洋人们也对南岸一带有了感情,尤其是独具“异域风情”的海棠溪,最得宠爱。1896年在重庆出版的英国报纸《黑桥通讯》便称:“重庆城郭破败,房屋老旧,唯有海棠溪一带才是游赏的精华所在。”
穿越百年,美景重现
不过,不管是古人的诗词歌赋,还是洋人的报刊文章,在后人眼里都不过是隔靴搔痒,旧日海棠溪究竟长什么样,大家依旧只能在脑子里想象。幸亏有一位名叫陶维新(Robert John Davidson)的英国传教士,扛着照相机为海棠溪拍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这才让今人得以一窥海棠溪当日的景象。
两张照片收藏于陶维新所著《西部旧闻》(《Life in West China》)一书。该书记录了陶维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重庆四川一带的所见所闻。本刊记者有幸见到了这本厚厚的老书以及其中珍贵的旧日海棠溪照片。
两张照片都拍摄于长江丰水期,拍摄角度各有不同。一张照片似乎是从江面上拍摄的,照片中正值夏季涨水,渡口处的通济桥被淹没,只剩下石桥栏。桥头旁,一棵苍天古树郁郁葱葱,遮映着江中小船上的人儿。古树旁,一条石阶依山而上,直通黄葛古道,往来于川黔的人们,正是沿这条路来往于两地。另一张照片似乎是背靠南山,面对长江拍摄的,画面比第一张干净许多。茫茫江水中,几艘小船围聚在古树下,远处老重庆城依稀可见。
石桥、江水、古树,海棠烟雨的美景,通过这两张照片,穿越百年,真实重现眼前。
陶维新对海棠溪的景致推崇备至,他在照片旁边写道:“我曾为了复原海棠溪学习素描,但没有成功,于是有了这两张照片。虽然照片的模糊而呆滞是对美景的亵渎,但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服自己不用某种方式留下一些这里的影像。”
特立独行的球星传教士
细细探究《西部旧闻》,才发现这位为了复原“海棠烟雨”美景而学习素描的陶维新,即使在当时奇葩盛开的诸多西方冒险家里,也算得上是一位异人。他与重庆以及海棠溪的渊源,更是远不只两张照片那么简单。
与大多数出身神学院籍籍无名的传教士不同。在成为传教士之前,陶维新早已名动英伦,他是老牌英国足球队斯托克城队的队长,英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