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乔叶我写作经历(访谈)
乔叶我写作经历(访谈)
一、乡村教师的散文写作
张庆国(以下简称张):我们很轻松地聊聊,从你的生活聊起吧,你是哪里人?老家在哪里?
乔叶(以下简称乔):我就在河南。
张:你是河南哪里的?
乔:我老家是焦作的,豫北的。
张:说说你的工作,你原来在哪里工作?
乔:我没上过大学,初中毕业就上师范,读的是我们的焦作师范,现在是师专了。1987年还是师范学校,那时候我14岁。我学习成绩蛮好的,当时,师范学校特别热门的。对农村的孩子来说,中等师范学校更热门。我的家在农村嘛,家境不算好,有些重男轻女,农村嘛。爸爸说女孩上师范省了家用了,不用上高中。上高中确实也很有风险,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啊。上初中,然后上师范,等于说就有了铁饭碗对吧?那时候不是还分配工作嘛,1990年毕业,分配工作就当了乡村教师。
张:是在一个小学还是中学?
乔:小学也教过,中学也教过。
张:那个小学是什么规模的学校?
乔:我不是写了个小说叫《拆楼记》嘛,写的就是我们那个张庄,它原来叫大北张,就是那里的小学,我在那里教书,规模不大的,每一个班只有三四十个人,但它是一所完小,就是完全小学。
张:一个年级有几个班?
乔:一个年级有一个班。
张:那就是说整个学校六个年级,共有六个班?
乔:我们当时好像还不是六年制,是五年制,有五个班。我属于什么都教,杂家。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教,因为教师少呀,搁哪儿你都得对付,让你教音乐就教音乐,让你教体育就得教体育,师范毕业的学生都是全才,什么都有一手,我那时就什么都教。
张:哈哈,还教音乐,那一段教书,有多长时间?
乔:教了4年。我换了好几个学校,先教小学,后来教中学,后来又教小学,来回换了几次。
张:在乡村学校工作,是一种什么感觉?
乔:在乡村学校里比较寂寞的,没有人可以对话,也没有合适的男人可以谈恋爱,就自己胡思乱想写东西。那时候开始写,写小散文,写生活散文。
张:哈,文学对抗寂寞,一个女作家就这样破土而出。以前,你没有??过将来做个作家?或者通过写作改变人生?
乔:有,偶尔也会有,有过这种朦胧的想法。
张:以前就喜欢写作,还是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乔: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也想过将来能当作家多好,但还是蛮遥远的念头。
张:脑袋里一闪而逝的东西是吧?
乔:是的,青年人总会有类似的念头,不过,还是觉得先要踏踏实实地工作,还是要以生计为主。慢慢地,写东西才多起来。1993年写的比较多,后来,渐渐的在地方上有点影响了。
张:什么影响?
乔:我最早写的作品,主要在我们焦作那里发表,影响仅限于我们市,以后,我们焦作日报社副刊部有个老师姓刘,刘老师跟我说,你可以去外面投一投稿。原来,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然后投出去,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我们那里订有《中国青年报》。
张:当时,对你来说,《中国青年报》就是外面的世界。
乔:是的。
张:那时,你发表的作品,是散文还是小说?
乔:都是散文,以前不懂小说怎么写法。
张:一般有多长的篇幅?
乔:都是一两千字的,短短的,就是报纸那种豆腐块儿,写的非常多,创作热情非常大。有时候几乎每天一篇,一周能写个七八篇。写好多。《中国青年报》在1993年开始发我的散文,发了很多,它是全国发行量比较大的报纸,这样就产生了在全国的连锁反应,影响扩开了。
张:在外面有了影响?
乔:是的,主要是通过共青团这个平台,你想想,每个省的团省委,都有青年刊物是吧?他们就跟我约稿,发表就很顺利了。发多了以后,就出书,1995年以后,我就开专栏了,在各大报纸开专栏,反正很顺利的,1996年,我就出了第一本散文集。
张:真是发展得很顺啊,你这根女作家的树苗,就这么自然而然地长大。有些人不是这样,在乡村拼命挣扎,很曲折的,他们有发表作品的困难,有文学认识的困难,听你讲起来,你好像就没有什么困难?
乔:当时我写的散文,文学上的认识不怎么深,也不会想那么多。
张:你的第一本散文集叫什么?
乔:《孤独的纸灯笼》,我们那一批写的作品,媒体都命名为青春美文。
张:书名很文学的。
乔:我,包括祝勇,叶倾城,我们都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出来,都是一茬的。后来我就写散文写得太多了,1998年那一年我就出了4本散文,到2001年我调到河南鲁迅文学院的时候,已经出了7本散文集,当时还不到30岁,哗哗哗写。
二、一个下午的小说延伸
张:是啊,一棵年轻的树,就这样嗖嗖地蹿大长高,你从学校就调到河南文学院吗?
乔:没有,我在学校工作了4年,然后先调到县委宣传部。
张:那也算高升了呀,很多农村的青年作家,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