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楼舞保护成效与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禾楼舞保护成效与启示

禾楼舞保护成效与启示   [摘 要] 禾楼舞是广东南江流域的重要文化艺术形式,对其传承与保护不仅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地方名片,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熏陶作用。但是,以往由于传统的文化内涵陈旧、传承方式简单、表现形式单一、社会功能有限等原因,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当地有识人士在针对以上问题在现代性理念下对之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造,焕发出了其生机活力。这种实践性的保护与传承个案对当下民俗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禾楼舞 民俗音乐文化 现代语境 保护发展   民俗文化是民间生活风俗文化的统称,它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根源与基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是彰显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是促进地区经济、政治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弘扬道德规范的需要,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应鼓励有识之士对它大胆革新,积极吸收现代元素。在这方面,禾楼舞可以说颇具代表性,其创新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   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郁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禾楼舞是研究南江流域稻作文化的重要依据。因南江流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所以研究南江文化是打开岭南海洋、山地文化结合性质的一个窗口。正因为如此,乘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之东风,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现代语境下对禾楼舞进行了发展性改造。回顾郁南政府这些年来对禾楼舞的扶持和发展,不仅使南江文化里这一古朴的民俗艺术重现于我们眼前,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它的重视与研究,还为它打开了一条与现代文明接轨的道路,走上了舞台为世人所认知。   一、禾楼溯源及文化特征   费师逊先生在《跳禾楼----远古稻化的遗存》一文中指出,跳禾楼广泛流传于岭南粤方言区,源于远古稻作文化,是秦代南江流域的乌浒人在庆祝丰收、祭祀禾谷夫人、祈求风调雨顺获收成时跳的一种舞蹈,具有浓厚的巫傩文化意味。该舞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瑶、汉两族交替传承,是少数民族留下的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蕴涵着古百越之地独特的地方文化色彩。关于禾楼舞,当地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某一年起,南江地区连年旱灾,人们饥荒得叫苦连天。此事被神农氏知道了,便叫他的曾孙女禾花仙女赶到南江流域察看情况。到该地后,她看到连片干涸的土地,一望无际枯萎的禾苗,十分心痛。于是每到夜深人静,她就把自己的乳汁挤出来飘散到旱裂的稻田里。说来奇怪,干枯的水稻吸收了乳汁后立即复苏了,干瘪的稻谷立即饱满了,获得了丰收。人们在欢庆丰收之余,为了纪念禾花仙女的恩德,便于每年丰收之夜跳起了“禾楼舞”,并在连滩五显庙立禾花仙女的神像祭祀。每年秋收之后,当地民众在社坛前、庙前或地堂上以稻草、木和竹条搭起禾楼,尽情歌舞,直到东方微明方才尽兴而归。   禾楼舞动作原始、粗犷,领舞者头戴莲花冠,系红色间黄披肩,右手摇着系有彩带的铜铃,左手举牛头锡杖。其余舞者脸罩面具、身着黑衣、头戴竹笠、腰扎围巾、脚蹬麻鞋、手拿禾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四方起舞。简单的肢体语言,标志性的装扮及以牛为图腾的外在表现形式都说明了它是巫傩合一的原始祭祀舞蹈,现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郁南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项目。与多数民间艺术性质一样,禾楼舞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对象广泛   这是南江流域一年一度的祭祀盛会,对于农业社会中靠耕作维持生活的绝大多数民众来讲,这是相当重要并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祭神仪式,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同,参与者广泛。   2、传承方式单一   与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一样,禾楼舞在传承上属于“口传心授”的师传方式。这样的传承方式受教面狭窄,受教对象单一,往往容易失传。   3、表演形式宗教化   从乌浒人到近代,禾楼舞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分别被瑶族和汉族接收继承,原本就具有巫傩之风的舞蹈融合了瑶汉两族的文化特点,如黑衣,牛头图腾等。清代,道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渗透,禾楼舞亦被填上宗教的色彩,如领舞巫师的头冠装扮就有道教的异化体现。   4、流传范围具地域性   禾楼舞广泛流传于岭南的粤方言区,“珠江流域的农业地区至今流传着跳禾楼的祭祀活动,西至广西北海市有之,东至广东新会市亦有之,其间,尤以粤西的化州、廉江一带,罗定郁南一带,与粤中的开平、台山一带,其活动更为突出。”[1]   5、社会功能具迷信色彩   禾楼舞原来的社会功能就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把神看做是主宰自然,决定一切生产收成的主体,当中含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二、禾楼舞创新发展的手段及价值   1、 表演形式的嬗变   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巫傩之风一直存在于中国多地的民俗活动之中,禾楼舞自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