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孟子生态观继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发展观对孟子生态观继承

科学发展观对孟子生态观继承   摘 要: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强调仁民爱物,以德治天下,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本文试图探索他的生态思想的表现,以及科学发展观对此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孟子;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   当今世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新问题,那种单纯依靠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那种为发展而发展的发展理念,越来越难以为继,环境的极度破坏,成为人类难以承受之重。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就是科学发展。其实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先贤孟子对于如何对待自然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就是说要按照自然法则行事,而不能用“人工”的方式改变,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孟子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因此要“仁民爱物”,站在人物平等的角度上看待它们,而不是人类高高在上地俯视它们,支配利用它们。不要企图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规律,要顺应自然自身的规律, “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1](《腾文公下》115)当自然界的灾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就应当想办法消除这些灾害;但是决不能以破坏自然方式去应对,而只能按照自然界本身的法则去治理。鸟兽害人者可驱逐到适宜其生存的沼泽地带,不可用杀害的办法消灭它。这样,人兽各得其所,既保存了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又保证了人类生活的安定,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也在于他是按照水的性质和规律去疏导,而不是用填塞的方法使之改变其性质。   孟子的“仁政”思想还包括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爱护,其实这是对自然生命法则的一种尊重。“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撼也。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2](《梁惠王上》4)“不违农时”是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原则,是人类生产活动必须遵守的,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达到“谷不可胜用”、“ 鱼鳖不可胜食”的目的。庄稼的生长需要自然条件,除了土地,还需要雨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3](同上11)但是天怎样才能下雨呢?这就需要自然界的良好循环。当时并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既不能靠人工降雨,也不能靠别的方法,只能靠自然界的“赐予”,按照孟子的理解,只要遵循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而不过分索取、掠夺与破坏,就能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 反对用细网打鱼,反对在树木生长期入山砍伐,正是避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使鱼类和树木能够正常生长,这样就可以经常有鱼可捕,有树可伐。不仅要为目前利益着想,而且要为长远利益着想;不仅要为人类自身的利益着想,还要为自然界的生命发展着想。这后一点更是孟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古代的规定,鱼网在四寸(古代尺寸)以下的叫做密网(“数罟”),禁止用密网在湖泊中捕鱼,其目的是为了保留鱼种,使小鱼能够生长。《礼记·王制》中也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可见古人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候,古人绝不允许“竭泽而渔”。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4](《梁惠王上》4)可以看出孟子重视充分利用地力,五亩之宅,也要种上桑树,养蚕织布,这样就可以过上“五十而衣帛,七十而食肉”的生活。在孟子的心中万物与个体的生命是不可分的,个体以自己的生命情感关照万物,万物都在自己的情感关联之中。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5](《梁惠王上》11)这是人最基本的仁心,最基础的情感,人与人、人与万物虽有差别等次,但都可以实现普遍的生命情感关怀。他所追求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即表现了对自然界生命的崇敬与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合一”的生命体悟。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6](《尽心上》252)孟子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思想的实施范围,而今天科学发展观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对社会和个体做出要求,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不是“人类中心主义”,首要任务是发展,但却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是盲目不顾及自然环境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创造美好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生态、人口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类改变着地球,地球也改变着人类。大自然当中他们是紧密联系在一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