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盏明亮心灯照亮新闻之路.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一盏明亮心灯照亮新闻之路

有一盏明亮心灯照亮新闻之路   做一个有悟性的记者,就要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留意身边的新知识、新观点,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逐渐强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   久在新闻路上行走,难免有疲累,难免有迷茫,甚至,有人把这种感觉称为“职业焦虑”。曾经问过一位从记者转岗到机关当干部的同事“感觉如何”,他说:“睡觉踏实多了,再也不用为欠谁笔债而失眠,再也不用为采访遇到困难而伤神。”   新闻人的“焦虑”,有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的精神紧张,也有新鲜感枯竭、激情逐渐消退的职业迷茫,更有面对一日千里、风云激荡的社会变迁感到无所适从的“能力恐慌”。   一   至今,我忘不了,21年前,走进当时的《现代职工报》(现《黑龙江工人报》)求职的情景。形象有些清瘦、显得十分干练的总编辑,名字叫李拙,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在他眼里,一个学历不高、比他还要清瘦的年轻人,怎么可以写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章?他拿着我交给他的第一篇通讯稿,第一反应是:“这篇稿子是你写的吧?”语气中透着毫不掩饰的疑惑。   这样的疑虑,在我们共事很长一段时间后才逐渐消除。一年以后,他很郑重地对我说:“现在看来,你刚到报社写的几篇文章,确实是你自己写的。”   他说,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骨瘦如柴,不像样子。那时,我很瘦,可以用“其貌不扬”来形容。也许,从容貌气质、学识学历等选人用人的“初始印象”来说,我给他的印象“很糟”。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怎么可以写出令他击节叫好的优秀作品?在他的意识里,即使没人代笔,也应该有幕后高人指点才行啊。而记者这个职业,不同于作家,不能闭门造车、密室写作,而是要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才可以用准确、生动的文字来报道事实。这恰恰是一个必须亲力亲为而无法由人替代完成的工作。因此,他决定用我当记者。   他也许不知道,他的这一决定带给我怎样的人生快乐。我永远忘不了,拿到记者证那天,我骑着自行车飞奔在哈尔滨的小路上,觉得天是那样蓝,身边夏日的风,是那样轻柔、温暖。充满梦想色彩的人生画卷,从此展现出完全不??的风景,从那时起,“与时代同行”就不再是一句简单的话语,而成为一个职业记者深切的生命体验。在我眼里,这个带给我丰厚人生经历的职业是如此多彩,如此迷人。至今,我对李拙——这位新闻路上的最初领路人,依然充满着感激。   三年以后,在我即将调离这家报社、奔赴新的岗位之时,一位资深编辑当着李拙的面夸了我一句话:“这个年轻人还是很勤奋嘛。”   没想到,李拙打断了他的话:“不,如果他有点优点的话,绝对不是勤奋。”面对着同事们很疑惑的目光,李拙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还是有点悟性的。”   这句话,令我难忘。后来,在各种形式的记者培训讲座中,我多次提起此事,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记者职业最重要的,是悟性。”   二   中国青年报的知名记者卢跃刚曾说,如果不会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转化成能力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流动的图书馆”。   我理解,在一个信息海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不缺随时引经据典的“流动图书馆”,而是需要在精神上具有创造力的人。而卢跃刚所说的“能力转化”,是一种知识消化、能力学习,与我的老领导李拙先生所说的“悟性”一脉相承。   悟性,是一种领悟的灵性,是一种心灵的激情,是一种增长能力的灵感,也是丰富自我、支撑我们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我忘不了,刚刚走进中国青年报的大门,与当时的新闻编辑中心副主任刘健(现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的一次编采互动。   当时,我写了一篇近8000字的调查稿件,内容与一起反腐大案有关。刘健说:“这个稿子看得有点头疼,能不能明天给你改这个稿子?”   我说:“可以啊。”第二天,刘健把我叫去,让我把所有的采访资料给他。我把大约20多厘米厚的各种材料放在了他的桌子上。   一个多小时以后,他打电话说:“稿子改好了,你来吧。”   我去了一看,近8000字的稿子变成了2800字,由他重写一遍。最关键的是,稿件重点内容是“昔日引爆反腐巨案,今朝又遇产权纠纷”,我发现,几年前的反腐大案陈述,到目前的最新情况,转折部分他只用了8个字:“匆匆数载,时过境迁。”   我第一次感受到,有高度地描述一件事情,可以让原本曲折复杂、让读者看着一头雾水的新闻事实陈述,变得条理清晰、富有韵味。   稿子见报后,一位年轻同事向我表示祝贺:“这篇稿子写得太好了,太成熟和老道了。”   我当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告诉他:“稿子已经由刘健重写。”   这之后的半年,成为我新闻业务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那时,正是报社派我到四川记者站工作的一段时期。在四川的日子里,常常在采访之中,与采访对象交流的时候,我的脑子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这个稿子如果让刘健来写,他会怎样写?我想起了“匆匆数载,时过境迁”的叙述感觉。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