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视域下中国武侠电影述评由“真功夫”走向人文关怀
历史视域下中国武侠电影述评由“真功夫”走向人文关怀
[摘要]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民族性的自在之语成为中国电影之于世界电影的身份表征,理应置于中国电影批评研究的显要论域。本文通过对中国武侠电影历时性的解读,梳理出了它的历史脉络,并揭示出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创作症候和美学特征:中国武侠电影经历了早期的舞台化程式武打,到后来的“真功夫”的逼真武打,再到新近的数字特技影像的奇观武打,而在谋略国家形象塑造的当下,它最终将走向以人文关怀为品质诉求的艺术武侠之路。
[关键词]中国武侠电影;历史视域;“真功夫”;人文关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空间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武侠影视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11CC095)。
一、起:作为类型化的中国武侠电影
“类型”(genre)一词本来自法语,最初意为“文类”,后来泛指任何依据一定标准而确立起来的文化艺术形式。人们将“类型”的观念引入电影理论系统,于是就有了所谓“类型电影”(generic movies)的概念。克里斯汀·格莱德希尔(Christine Gledhill)指出,类型电影所谓的“类型”一词不仅为传统电影理论所关注的文本与美学等问题,而且也为电影工业本身提供了话语空间。①理查德·麦特白(Richard Maltby)认为,“一种类型的规则与其说是一套文本的成规和惯例,不如说是由制片人、观众等共享的一套期望系统。”②我国电影理论家邵牧君也很早就发现,类型电影“同制片厂制度的生产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③。
作为一个随着美国片厂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概念,“类型电影”从开始发生的那一刻起就鲜明地打上了好莱坞商业化、产业化的印记,而要衡量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是否成熟,就是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拥有某种类型电影的生产体制以及考察这种类型电影影响力的理论批评体系。比如日本,正是通过《罗生门》(1950)与《七武士》(1954)等这样的类型电影,西方才惊异地发现了日本业已成熟的电影文化。④然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对类型电影的定义却有意无意抽离了它的商业化背景,弱化了类型电影的生产与消费两个要素。⑤当时引入“类型电影”概念的用意,并不在于规范、强调它作为电影生产与消费的产业化特征,而是着重于它的社会价值和身份功能的定位。所以,“类型电影”几乎被误读为另一种新式的“作者电影”⑥。其实,类型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研究的一个关键词,首先就在于它的票房号召力、市场引导力、明星培植力、话题创造力以及在观念与技术等方面的探索力。
从世界电影发展史来看,武侠片是华语电影贡献给世界电影的特有的、经久不衰的电影类型。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武侠片一直是华语电影打破自身界限获得世界认同的一种主要话语模式。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就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以武打动作构成的片断组成,它既是中国电影发生学的肇始,同时也不无巧合地孕育了中国武侠电影的胚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火烧红莲寺》(1928)等为代表的剑侠神怪片第一次实现了本土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实现了在全球范围的发行。⑦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2000)一举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个奖项;2004年,被米拉麦克斯公司雪藏两年的张艺谋的《英雄》(2002)首映一周即成为北美电影周票房的冠军;继而是陈凯歌《无极》(2005)的策应跟进;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有多部美国大片吸收并运用了中国功夫元素:在由吴宇森执导的《碟中谍2》(1999)中,汤姆·克鲁斯展示了地道的中国功夫;在由袁和平任武术(动作)指导的《黑客帝国》(1999)中,有着大段的运用中国功夫招式进行打斗的场景;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2003)系列,也有貌似香港传统功夫片的段落;2008年的《功夫熊猫》(2008),一些打斗细节竟然完全模仿了部分成龙的功夫片。从以上这些事件研判,原作为本土族性标志的华语武侠片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类型电影而汇通性地融入了世界电影文化圈的交流对话中。
二、承:迷恋于“真功夫”的中国武侠电影
然而近几年来,华语电影圈的武侠片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已有所衰减,专家预测的武侠电影的“第五次创作浪潮”并没有如期出现,⑧如何消除由该类文本的僵化而衍生的审美疲劳,武侠片的创作和生产正面临着如何突破旧有模式的转型问题。在“眼球经济”的导向下,《叶问1》(2008)、《叶问2》(2010)与《打擂台》(2010)等武侠片仍选择了以“真功夫”逼真展示为策略的方向突围,因此,宣扬以独门绝技回归传统功夫电影的说法泛上台面。
毋庸置疑,武打动作与武打场面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