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刍议文学语言模糊美言语生成研究
刍议文学语言模糊美言语生成研究
摘要 语言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符号系统,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反映,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特点、民族特点与审美特点。特别是中国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使得语言中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语言所创造的神秘意境与审美魅力更加突出。语言的模糊性拓宽了人们的形象思维与想象空间,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在讲究意境的文学创作上,其创设意境、如梦似幻的刻画,更能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语言的模糊性大大增加了语言包含的信息量,扩大了语言的表述范围。
关键词 文学;语言;模糊美;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08-1
1 文学语言模糊美概述
语言的模糊性大大增加了语言包含的信息量,扩大了语言的表述范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1 词语的模糊性
模糊性词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其语义构成的不定性,如一般性的模糊描述:“她很年轻,长的眉清目秀、留一头短发”,这句话的表达就使用了模糊性词语,假如换成:“她今年20岁,留着2寸的短发,弯弯的柳眉下是一双神采飞扬的大眼睛......”,那么语言的描述就非常细致,但同时也大大的削弱语言表达的特殊想象魅力。在文学语言中,对比喻、双关、夸张等模糊性修辞方式的运用,更是许多作者利用语言模糊性来加强表述张力的手法。如我国文学精品中的古诗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还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充满模糊意境的语境,恰恰给了文学作品更美妙的审美魅力,使得作品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奇妙的艺术境界。
1.2 句意的模糊性
句意模糊性,使得读者对同一个句子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就如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如我国古言对美人的形容:“貌美如花,肌肤如玉”,这里就充满了想象空间,这花到底是什么花呢?玉又到底是什么样玉?留给每一个读者的是可以充分展开的想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这正是文学作品句意模糊所带给读者理解上的多义性,也是著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具有恒久魅力的所在。
1.3 意境的模糊性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字尽管很简单,却反映出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在欣赏中可以感受到其精妙,但是却又难以确切对其进行语言表达,如古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中的景色描写表面看似平淡,却犹如一幅清新流动的画;又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带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般的感受,这些语言描述,在触觉、视觉、听觉甚至是味觉方面,都给与了读者很好的共鸣,这种共鸣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品味,却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这就模糊性语言为人们营造出的一种模糊、朦胧的审美意境,给人予一种朦胧美感受。
2 文学语言模糊美的生成
2.1 违反逻辑的语义表达模糊性
文学语言中,词语运用悖论现象一直就存在,也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且这种魅力有增无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所描述的事物对立起来,使用情理相悖的语句对其进行冲突性组合,如:用哀景来写乐、或用乐景来写哀,完全矛盾的表达,给人带来的情感震撼更大。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相对、相反的现象可谓是大有所在,这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同时又互相排斥的因素,在文字上加以有机组合,就表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与意义,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这类悖论在我国优秀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如: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分明是伤心离别,却说:不觉有离伤,分明是远隔一方,却说明月映照之下是一乡;又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心理感受与体验。
2.2 辞格手法上的审美意境模糊性
辞格语言模糊美表述中有着独特的功能,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辞格,如夸张、比喻、双关、借代、婉曲、闪避、比拟、仿似等等各种手法,都能够为读者营造出特别的模糊效果。
如在比喻中,我们常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统称为“虚像”,比如“爱”、“恨”、“愁”等这类心理活动,在本质上其概念就很模糊,给与每一个人的触觉、听觉、视觉感受都是千差万别的,而这种虚像词语结合实像词语的有机组合,凝练出的是一种模糊美与朦胧美,同事又将抽象化的物体给予了形象化的表述。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燃?”等等。错觉心理表达模糊美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基于错觉上的比喻性描述,更表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受,这既是作者的直观心理反映,也是于作者心中的特定感受,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等等。
2.3 缺省创设出的想象模糊美
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中,常常出现语境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