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琵琶记》中道具――琵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琵琶记》中道具――琵琶

浅论《琵琶记》中道具――琵琶   摘 要 《琵琶记》是我国南戏之冠、传奇之祖。因其直接以剧中道具琵琶为名,且琵琶作为“灵魂道具”在剧中出现频率甚低,未能贯穿全剧,故有“仅标其名,不见拈弄其实”之嫌,为后世方家学者所诟病。剧中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和道具功能的发挥确有诸多缺憾,但琵琶本身就文学性与艺术性兼具,它在此剧的某些方面也实际有着相应的效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   关键词 《琵琶记》;道具;琵琶;悲剧色彩   元末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在我国戏剧文学史上有着 “南戏之冠”、“传奇之祖”的美誉。然而因其直接以琵琶为名、以琵琶为道具,而琵琶这一“灵魂道具”在剧中却出现频率甚低,在贯穿情节结构、推动剧情发展和深化主题等诸多方面的功能发挥也多有缺憾,故为后世不少博学之士和研究者所诟病,质疑其“名不符实”。如清代戏曲家李渔《闲情偶寄?音律第三》中所云:“既以《琵琶》得名,则‘琵琶’二字乃一篇之主。而当年作者何以仅标其名,不见拈弄其实?使赵五娘描容之后,果然身背琵琶,往别张大公,弹出北曲哀声一大套,使观者听者涕泗横流,岂非《琵琶记》中一大畅事?”如此中肯评价,足见其对于作者未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道具琵琶来营造悲剧气氛、未能将琵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何等的遗憾和惋惜!那么此剧究竟为何要以琵琶为名?要以琵琶为道具?对此问题的探讨和深究就显得非常的有必要和有意义了。   《琵琶记》全剧共四十二出,其中提到琵琶出数仅为第二十九出至第三十七出。剧中涉及琵琶的情节仅有:赵五娘埋葬公婆后,怀抱琵琶,一路唱着《行孝歌》上京寻找丈夫伯喈。囿于篇幅,本文仅将剧中三处主要提及琵琶的情节引出,详述如下:   剧本第二十九出《乞丐寻夫》中,一贫如洗的赵五娘靠卖发、罗裙包土葬好公婆后,身负公婆遗像和琵琶,打算拜别张大公后就去京城寻夫。恰遇张大公时,张大公善意的对她做了一番嘱托,让她路上小心,若是寻到丈夫伯喈时,切勿出口抱怨自己的遭遇和所受的苦难,只需随着宛转迂回的琵琶曲将所有原委道出即可。“琵琶”第一次就是亮相于这段嘱咐唱词:“五娘子,你去京城须仔细,逢人下气问虚真。若见蔡郎谩说千般苦。只把琵琶语句诉元因。”   至第三十二出《路途劳顿》,道具琵琶又被再次提及。寻夫之路何其艰辛,五娘身为弱质女流却要经受餐风露宿,长途跋涉的重重考验,只见她“玉消容,莲困步。愁寄琵琶,弹罢添凄楚。……拿着一个琵琶,背着二老真容,登高履险,宿水餐风,其实难握。”但是她又担心自己若是寻着了丈夫,数年未见,丈夫会不会因自己衣衫褴褛而不肯相认?“暗中思忖,此去好无准。只怕他身荣贵,把咱不厮认。若是他不瞅睬,空教奴受艰辛。他未必忘恩义,我这里自闲评论。他须记一夜夫妻百夜恩,怎做得区区陌路人?……他不到得非亲却是亲,我自须防仁不仁”一路上,她内心的疑虑、挣扎、矛盾可想而知。   在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中,五娘未至京城就已盘缠用尽,迫于生计只得“试把琵琶拨,逢人乞丐”靠着弹琵琶卖唱乞食上路。怎料总算到了京城,恰逢弥陀寺佛会便到寺内卖唱,竟遭遇两个无赖纠缠胡闹,令她唱弹了半日,竟未得到一文钱,如此光景,甚是凄惨。其间她所唱的大段唱词,内容皆是悲诉丈夫伯喈有负父母之恩,中举不归,导致双亲饿死的不孝行径,同时也夹杂着自己凄凉身世、苦难经历的唱诉。   通过以上所举几处主要涉及琵琶的戏剧情节,不难发现,琵琶与《琵琶记》的剧名、剧本内容之间实际是有着若隐若现、千丝万缕之联系的,故后世学者质疑其命名有疏漏、认为其“名不符实”仍值得商榷。   首先,琵琶音色本身所带有的哀怨情调,为该剧染上了一抹凄楚、感伤的悲情色彩。   作为我国一种古老而又有着丰厚文学积淀的古典乐器,琵琶的音色可谓是得天独厚。它高音明亮刚韧,中音圆润柔和,低音迂回淳厚,能给听者直触心灵的憾动,极富穿透力。如(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如此寥寥数句,就将琵琶节奏的多变、曲律的跌宕起伏以文学的形式艺术生动的再现了出来。再有,流传至今的《昭君出塞》、《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千古名曲皆由琵琶演奏,这些琵琶古曲普遍传达出了一种悲凉、忧郁、哀怨之思。《琵琶记》虽是“伯喈坐享齐人之福”的大团圆式结局,但其实质仍是一出“三不从”的伦理悲剧、一出女性的悲剧。所以,作者以具有悲情色彩的“琵琶”为剧名,本身就喻示了该剧的悲剧主题,并为《琵琶记》戏剧大幕的拉开预设下了一种淡淡的凄楚、浅浅的感伤氛围。这应当就是作者以琵琶为剧名的一大初衷吧。   然后,作者之所以给女主人公设置了琵琶这样一个戏剧道具,其实是用心良苦又饱含深意的。   一方面,琵琶这种乐器可以边弹边唱,并且在弹拨过程中能够与弹奏者的感情抒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