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衍变及其成因
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衍变及其成因 摘要:中国诗人从很早以前就对秋天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从最早的《诗经》《楚辞》中的诗歌就能明显地发现这一点。在我国的古代诗歌当中,抒情主人公由于身处逆境,例如死亡、离别、失意等,他们在面对秋天的景色时,感物伤怀,悲从心生,进而由此产生了悲秋诗。这种诗歌内的悲秋情节充分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无奈以及焦虑,悲秋诗歌不但进一步充实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各种文学主题,如怨情、思乡、失意等等,促进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不断进步。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悲秋诗。文章将对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进行研究,对其衍变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悲秋主题衍变的成因。 关键词:魏晋诗歌;悲秋主题;成因0前言 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可以发现“悲”和“秋”两者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1]。“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宋玉)中有这样的描述。诗人们将羁旅孤苦的寂寞之感,登上望水的依依惜别之情,生命即将逝去的惶恐之心等诸多人生悲情,都融入秋天的意象当中,开创了“悲秋诗”的先河。之后,各代诗人开始逐渐接受“悲秋”意识,并且对其进行了广泛的传唱。刘禹锡在其作品《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悲秋已经成为文人心中的一种情结。魏晋时期的诗人同样受到悲秋意识的影响,例如王粲、曹操等人都曾经写下过有关悲秋的诗歌。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悲秋诗歌在主题上出现了一定的改变,鉴于此,以下笔者将对其衍变情况进行分析。 1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的衍变 在魏晋以前,悲秋诗歌的主题一般包含三大类,分别是思乡类、壮志难酬类以及女性哀怨类等,以思乡类为例,在《古诗十九首》《古歌》当中都有一些含有悲秋意识的诗句,其所表现出现的就是离家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当中,诗人由于思乡,想回到故乡但是又无法回去,进而痛苦得连蟋蟀的悲戚声也不想听到。魏晋时期的悲秋诗歌同样延续了上述中所提及的三类悲秋诗,如王粲的《从军诗五首》、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等诗歌,都表现了诗人们的雄心壮志。 此外,在魏晋时期,悲秋诗歌的主题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出现了新主题,即感叹时间的永恒、生命的流逝。在历史犹如长河一般奔流不息的同时,文人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渺小,纵然是天子君王亦无法避免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秋季,万物皆归寂,然而,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秋天总是会到来,不断轮回,这种情况正好符合诗人们的心境,进而使得悲秋之情更加的悲凉[2]。在魏晋之前,对于这一类主题的悲秋诗歌还比较少,文人并未将秋和时空观念相连接。而到了魏晋时期,文人们开始在悲秋诗歌当中对生命、时间进行探索,其意越是深远,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就更加的悲戚。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诗》曾经写道:“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在这一句中首先就打下了悲秋的基调,之后再写道“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以此来表明自身对世事的深刻思索。曹植由于兄弟之间的争斗,感到极度的悲凉与无奈,进而致使其慢慢失去了以往的意气,年少时的精神也渐渐变为对世事无常、生命苦短的感叹。《赠白马王彪诗》中描写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就说明了这种思想。而在张协的《杂诗十首》其四:“朝霞迎白日。丹气临?谷。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卜。”在这首诗中同样抒发了这种情感,感叹“晚节悲年促”。通过以上描述,不难发现:魏晋时期的诗歌其悲秋主题发现了衍变,具体表现在对于生命的有限、时间的无限的感叹。 2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衍变的成因分析 2.1社会动乱所致 魏晋诗歌悲秋主题的衍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3]。通读历史就能够发现,在中国五年多年的历史当中,汉末魏晋时期是社会最为动荡、人口损伤最为惨重的一个阶段,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叫作“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在当时,统治集团的内斗、军阀首脑的残暴,均造成了极为可怕的杀戮,在《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董卓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因此,当时的文人在其诗歌作品当中都纷纷感叹现实的残酷和仕途不顺的悲凉。 迈入两晋以后,人们的境遇更为艰辛。在当时的司马氏集团当中,已经将封建道德完全的摒弃,各种龌龊行为极为普遍,例如贪污、虚伪、荒淫、凶残等等,尤其是在西晋时期,整个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外戚与宗室之间相互夺权,老百姓的生活、生产都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在这一时期,死亡已经成为主要的代名词,文人们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