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贞观之治中“政在得人”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贞观之治中“政在得人”思想

论贞观之治中“政在得人”思想   摘 要:“政在得人”思想是对我国古代盛世“贞观之治”政治成就的总结和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重人”的理念,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非常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政在得人”;重人;选人;用人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21-02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位,此年改元贞观。以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是唐王朝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时期,史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它的出现是与当时统治集团的开明政治分不开的。在“贞观之治”的形成过程中,执政者的政治理念、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是决定政治开明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贞观统治集团认为,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官僚队伍,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是天下政治安定的重要条件,“致安之本,唯在得人”,由此提出了“政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一、“政在得人”思想的重人理念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用人择官都是至关重要的。唐太宗李世民统治集团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为政之要,在于得人,要致天下太平,必须广任贤良,信任百司,不能只靠皇帝一人专断,而要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各类人才在治国理政、富国安民方面的强大作用,集中集体智慧,发挥群体合力,才能促使国家社会兴旺发达。“重人”理念成了整个统治集体的共识,他们认为政之所兴,首先必须重“人之力量”,要充分认识、发挥和挖掘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潜能,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才是第一位的,必须讲究得人之道和用人之道;其次是重“人才归离”,得人的核心是得人才,唐王朝把人才选拔当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为此,在承袭前朝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通过这一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批的文韬武略人才;最后是重“人心向背”,要得人才,必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英荟萃。故统治阶层必须勤于政事,改革弊端,轻徭薄赋,为人民办实事,这才是聚拢各阶层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   二、“政在得人”思想的选人标准   “政在得人”,得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人才选拔。贞观统治集团能够汇聚大量天下英才,在选人上的主要坚持以下几个主要标准。   (一)不避亲疏,唯才是举   李世民虽然是个封建君主,但他出于维护其天下社稷的考虑,在用人上并不因政治身份、家世地位的不同,厚此薄彼,而是强调“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他不仅从亲人、旧部中筛选贤能,加以任用,也注意从新人,甚至敌对阵营中选用了不少人才。唐太宗的贞观集团中,不仅有秦王府旧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还有曾是敌对阵营中的重要人物魏征、尉迟敬德、李靖等,出身寒微的刘洎、马周、张亮等人也得到重用,凝聚在李世民周围的这一批出色的治国才干,为唐代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贞观统治集团选人择官的首要标准是道德。他们认为,“用得善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因此,“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由此可以看出,用人择官,人的品行至关重要。只有在品行端正的前提下,再观察人的才能,才可避免因误用恶人而给国家、社会造成危害。为了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除了观察一个人的品行,还要考察其文化素质,主要参照标准就是候选人的学识。“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三)人才宁缺毋滥   唐太宗在和房玄龄的谈话中指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他提出“任官惟贤才,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唐太宗认为,任官不得人,再多也没有用。按此标准,房玄龄在选人填补岗位时一直坚持“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宁肯暂时空缺也不能交给不合格的人员掌握。这种“宁受吝权之讥,而不忍冒昧以与下”的精神,可谓用心良苦。   三、“政在得人”思想的用人原则   (一)用人之长,量才授权   唐太宗说:“致治之本,唯在于审”、“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就是说要根据个人才能的高低,分别委以相应的职权。李世民深谙此理,因此要求在人才使用上不求全责备,关键在于用其所长,舍其所短。比如他在使用房玄龄和杜如晦时,就避开房、杜不善于理狱和处置琐碎杂务的短处,充分发挥他们多谋善断的长处,把两人放到宰相的位置上,让他们在国家大事上多出谋划策,掌握大政方针。戴胄是贞观时期一位以执法严明而著称的人物,而他的短处是不懂经史,但性格正直,能秉公办事,便让他担任了负责刑事审判的大理寺少卿之职。戴胄在这一职位上,办事干练,案无滞留,执法如山。“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充分体现了“得人重要,用人更为重要”的道理。   (二)用人求精不求多   唐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