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战国时期水利工程时代特性
试论战国时期水利工程时代特性 摘 要:战国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对我国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应用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它是顺应当时生产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军事征伐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生态环境和时代背景的综合产物。 关键词:战国时期;水利工程;时代特性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35-02 战国时期,铁器的坚威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跃进,在对自然的进一步改造中,人类对水的利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日益激烈的战争形势下,各国都注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竞争实力,兴水利、除水害成为治国的重要课题。伴随铁工具的推广和水利技术的进步,各国掀起了水利建设的热潮,水利工程被广泛地运用于防洪、运输、灌溉甚至军事攻伐。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自然条件、科技和思想发展水平,使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性。 一、水利工程的军事运用 战国时期,各国“壅防百川”[1]1692,堤防建设十分普遍。兼并纷争的时代背景使当时的堤防工程“起于治水,但亦用于防御或进攻,具有双重功能。”[2] 战国初期,各国已广筑堤防,既增加了河道泄洪能力,显著提升了防洪标准,又在一定程度上与水争地,利用洪泛淤肥的河堤耕田生产,广收其利。伴随攻伐形势的日益激烈,各国又将大河堤防连接扩建,形成了大规模的内地长城。秦国多次“堑河旁”、“堑洛”;楚国将“连堤”与山脉相接进而向东扩建为“方城”;齐国将防门堤防东扩,形成“长城矩防”;赵国连接漳水、滏水堤防,扩建为赵国南部长城;燕国亦扩建易水堤防,称“易水长城”。堤防由水利工程变成了防御工程。同时,决堤放水也成为一种以逸待劳的佐攻手段,频频出阵。公元前 358 年,楚国伐韩,水荡长垣外围地区。公元前 225 年,秦将王贲决河沟,水灌魏都大梁。赵国更曾多次决堤黄河水湮杀敌军,讨伐敌国。可见,“筑堤防可以束水利己,决堤防则‘以邻国为壑’,堤防由原来的水利工程变为军事工程,被运用到战争。”[2] 除借敌方近水的有利条件破堤灌敌,日臻成熟的筑坝开渠技术也与堤防技术结合起来,用于打击距水源地较远的敌人。公元前455年,智伯帅韩、魏、知三家联军围攻晋阳,久攻不下,乃“引汾水灌其城”。当时用于灌城的汾水(即晋水)量小势弱冲击力不足,智伯便在晋水上游设“防”,蓄水积势,又在晋阳城四周筑起几近城高的围堤,之后开沟渠将蓄积的大水引入预建的围堤内,造成“城不没者三版”[3]174-175, 灌城的大水几乎和城墙一样高。城内如同泽国,百姓“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异常凄惨。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楚,也曾水灌鄢城。据《水经?沔水注》载,白起利用夷水出楚西山长谷而东南流的有利水势,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壅水蓄势,又借地势之利开长渠直达鄢城,而后破堤放水灌城,“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浮尸随水流至城东,以至整个城东地区腐臭弥漫。由于不血兵刃即可夺人城池,类似的水攻战例在战国时期多有发生。水利工程在军事上的普遍应用使 “取水利” 在战国时期涵盖了一层特殊的含义,即在军事攻伐中,以工程手段制造人为水害,以水代兵,害敌自利。 二、中原水路交通线的一体化 我国河流多为东西走向,战国以前,水路运输仍限于自然河道范围内,南北交通极为不便。春秋末年,各国已开始兴建运河工程沟通天然水道,“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4]1407,但这些工程普遍规模较小,且多散处偏僻的南方。虽然吴国在争霸中先后开凿了沟通江淮的邗沟和联结济泗的菏水,初步连通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但也只是沟通了中原东部的江河水道,并未根本上打通中原水路网络。 直到战国中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后,才开始兴修黄淮间的水运工程。为了方便与宋、郑、陈、蔡等属国的联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从魏惠王十年至三十一年(公元前360年至前339年),魏国陆续引黄河水入圃田泽通至大梁,又自荥阳北开渠,修建了经大梁向东折而南下注入颍水的鸿沟主干,并在行渠路线上与淮、泗以北的丹水,睢水,涡水等天然河道相连通,充分利用黄淮平原东南偏低的地势,形成了以鸿沟为南北枢纽,江淮两河为东西骨干,众多天然河泽为分支 “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4]1407的完整水路交通网。在外延上又将过去诸国各自开凿的沟渠水道联系在一起,纳入整个鸿沟航道体系,使各地散处的水路交通线连结为一体,形成一个贯通南北,遍及各地的一体化水运网络。此后,从鸿沟沿济水北上,东经淄济运河可通齐都临淄,西经河、洛可远抵洛阳,北入濮水可达卫国濮阳;自鸿沟南下入淮水,通过巢肥运河、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