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点击量就是我“军容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万点击量就是我“军容镜”

千万点击量就是我“军容镜”   在很多人眼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中心主任邹先彪教授无异于一个“大明星”,因为他在患者当中的知名度太高了――这缘于他5年前开通的个人网站和他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诸多地方卫视所作的上百次科普宣教以及撰写并发表的数百篇科普文章。他的个人主页每天都有一万多的点击量,总浏览量达到一千多万;据网站自动统计,患者的满意度好评率达到97%。如此高的点击率,在国内皮肤科学界个人网站是十分罕见的,甚至被一些卫生行业的传媒研究者称之为“邹先彪现象”。   然而,本刊记者提及这个话题时,邹先彪教授却摆摆手说:“我是个军人,也是个医生,合起来就是‘军医’。军人在平时是必须讲究军容的。我把这一千多万的点击量,视为患者盯着我的500多万双眼睛,视作我的‘军容镜’……”   千万点击量背后的“特殊”从医路   有着很高知名度的邹先彪背后,延伸着一条非同一般的“特殊”从医之路――   1983年8月初,年仅17岁的邹先彪考上了第三军医大学,1988年7月,他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不久,适逢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场众所周知的自卫防御作战。邹先彪受命作为医疗队成员紧急赶赴前线,同战士们一起上高山、穿密林,吃住在“猫耳洞”,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官兵治病防病。因为在前线的英勇表现,邹先彪荣立了三等功。从边防前线回来后,邹先彪经过勤奋努力,又于1990年考入第三军医大学皮肤性病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硕士毕业后,邹先彪以优秀人才奉调到解放军第三?四医院(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这一干就是20年。   刚进入三?四医院皮肤科时,邹先彪是学历最高的人才,但他仍没有一丝松懈,又于1998年考入了第二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而,邹先彪刚刚接到博士录取通知书,即传来了我国南方洪水泛滥的消息。他毅然决定推迟报到,立即报名参加了总后的抗洪抢险小分队,奔赴形势最严峻的九江决堤抗洪第一线。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为上千例战友解决了皮肤病问题,受到了总后的嘉奖。   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邹先彪师从于廖万清院士;学成归来后,邹先彪面对当时三?四医院皮肤科落后的技术、简陋的环境以及皮肤病领域的诸多疑难杂症,认真思索了一段时间后,下决心一定要把皮肤科做大、做强!   谈起那段经历,邹先彪感慨地说:“无论是老山前线,还是‘九八抗洪’,我庆幸特殊的时代给了我磨砺意志的特殊经历……”   责任心铺成的“星光大道”   在一般患者看来,皮肤出了问题,是无关紧要、无生命之虞的疾病;但在采访中,邹先彪教授却告诫说:“尽管皮肤科属边缘学科,但许多内脏疾病的首要表现就是皮肤上的问题。糖尿病、肝病、内脏中毒、肿瘤、遗传病等或有皮痒、或有皮色的改变,这就要求皮肤科的医生具备更全面的医学知识,博识之中有专攻。”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小就十分喜欢文学的邹先彪认为,医生再能干,每天接诊的病人数量也是有限的,如果通过科普文章的写作,让成千上万的患者能得到相关疾病的科普知识,提高老百姓医学科普素养,增强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则能很好地体现“大医普患”的理念。   在采访中,邹先彪说,他第一次体会到科普文章的影响力,是缘于十几年前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诊”:有一次,一名80岁的老人做常规术前检查时,居然查出“梅毒”来了,这一结果在家里引起轩然大波。邹先彪在认真询问病史和仔细查体后,却对于这一检查结果提出了质疑。于是,他又拟定了进一步检查的诊断方案,最后确诊为梅毒血清学检测的生物学假阳性。一场虚惊让老先生一家人如释重负,但此事却让邹先彪陷入了思考――这样的情况在老年人中虽不少见、但知晓率却很低。随后,他便撰写了一篇题为《耄耋老人梅毒检测为何“阳性”?》的科普文章,发表在了当年的《健康报》上。这篇文章在外科医生和老年人中反响很大。有好几名老年患者拿着报纸从不同的地域慕名来就诊,通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认了一些是既往梅毒患者的生物学假阳性。   再后来,邹先彪看到诸如牛皮癣治疗的“根治”广告之类的虚假医疗广告肆意横行、贻害患者,便挥笔写下了《治牛皮癣,别指望立竿见影》;当春季来临,水痘、麻疹患者增多时,他又撰写了《病毒: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当冬季来临,一些皮肤干燥瘙痒的病人逐渐增多,他又写下了《冬季洗澡,不必太认真》……   就这样,这些年来,邹先彪一下子写出了数百篇通俗易懂而又专业性很强的科普文章,发表后,又被众多报纸和网络媒体转载,于是,邹先彪的“名气”便慢慢被他“写”出来了;此后,他又主编出版了《皮肤健美100法》《银屑病防治经典问答50例》等科普著作,还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接受科普访谈上百次,许多慕名而至的就诊者常对他说“从中获益匪浅”,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已经让人们能够“足不出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