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语中汉语词语研究
英语中汉语词语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厘清“借词”的定义,梳理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借词类型,并总结了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生存状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借词;历史;类型;生存状况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90-02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它敏锐地反应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正如萨丕尔所言,语言像文化一样,是很少能自己自足的。经历了1500年变迁的英语,从最初的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至当今流行于世界的语言,这与其词汇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几个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大批英语词汇进入了汉语,反过来也有不少汉语词汇进入了英语。两种语言这样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对象:英语中的汉语词语,也就是所谓的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一、借词的定义 借词,也称“外来词”,其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支持狭义定义说的学者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语言是带有严格等级划分的系统结构,主张把借词的概念限定在因音译而变换的词汇,即所谓的“音译词”才是借词。”而广义定义说认为,除语言学这一维度外,也应把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研究借词的范畴,“不论语音上的模仿还是语义上的模仿,新词都反映了外来语言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借词”广义定义,即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借词。因为这样不仅不用考虑借词与其原型是否在语音上相同或相似,还对研究语言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 二、汉语词语进入英语的历史 英语的词汇众多,表达丰富,这与其善于借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语言密不可分,其中汉语在丰富英语词汇方面功不可没。在英语各类借词的来源中,汉语的数量排第11位。汉语词语进入英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将从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至建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来考察汉语词语在英语中的发展历史。 (一)鸦片战争前进入英语的汉语词语 这一时期中英两国的交往很少,因而进入英语的汉语词语数量有限,主要以国名和贸易往来的商品名称为主。由于在1637年英国船队来华运茶以前,中英多是经由第三国甚至多国进行接触的,1637年可视为一个节点。英语对汉语的借入分为间接借入和直接借入两个阶段。Silk、China和tea是间接借入的典型例子。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的记载,silk一词于公元888年,即中国的唐朝,被借入英语。该词源于拉丁语sericus,而s-ericus又源于希腊语seres。据此可断,silk是通过“丝绸之路”被带至地中海沿岸,然后经希腊到达英国的。China一词的前身是Sinae,源于秦朝“秦”的汉语发音。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在到达中国时,将其称为Cathay。后来随着海上通道的开辟,来中国的商人越来越多,他们发现被马可波罗称为Cathy的国家与China的地理位置吻合,于是欧洲人便统一称中国为China。至于tea一词,则源于闽南语的发音de(后又演变成te或tay),是荷兰人将此发音经由爪哇带到欧洲的,于1602年进入英语,成了现在的tea。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语中的汉语词语都经历了“移民”的路线。 (二)鸦片战争至建国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词语 经历了鸦片战争的中国,逐渐陷入了“双半”社会。政府的腐败使得中国被迫打开市场,在这近百年中英接触的时间中,进入英语的除了部分有关茶叶、瓷器、丝绸等方面的汉语词语外,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落后的以及神秘的事物,如Yen(瘾)、Mahjong(麻将)、Fantan(赌博游戏,通常猜扣在碗下面的钱数)、Pakapoo(白鸽票)、Ky-lin(麒麟)、Lohan(罗汉)等。在中国举步维艰地朝民族独立、解放思想的方向迈进的进程中,不得不提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口号,与此同时产生了许多相应的语言表达,因而英语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反映我国文化转型期的词语,如Pai-hua(白话文)、Kuo-yu(国语)、Wen-jen(文人)等。 (三)建国后至今进入英语的汉语词语 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政治生活的动荡,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同英语国家的接触在这个时期也有所扩大,观察各自的语言便可找到印证,如Maoism(毛泽东主义)、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Gang of Four(四人帮)、Renminbi(人民币)、Planned Economy(计划经济)、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改革开放)、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Xiahai(下海)、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一国两制)、Scienti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