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叙事与翻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渊明田园诗叙事与翻译

陶渊明田园诗叙事与翻译   【摘 要】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传统的抒情之外,“叙事性”也很值得关注,不管是从叙事题材、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来看都可谓别有天地。具体分析其田园诗所具有的叙事视角、叙事焦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等不仅为我们赏析和解读诗歌提供了有益的途径,也为我们审视诗歌翻译和实践诗歌翻译打开了一扇可以深度透视文本世界的窗户,本文即是从叙事学角度对美国汉学家海陶玮(James R. Hightower)先生英译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的具体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归田园居》(其三);叙事;翻译;海陶玮   一、引言   陶渊明是屈原之后我国第二位影响最大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对后代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田园诗最富有艺术魅力,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田园诗自然平淡,意境高远,善用白描手法,勾勒清幽恬静的画面。《归园田居》(其三)叙述的是诗人归田后晨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感触。全诗语言平易浅显,虽然只截取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但思想内涵颇为深刻。由原诗第一首的“开荒南野际”可知,南山下的田地,至少有一部分是新开垦的荒地,因而此诗才有“草盛豆苗稀”之叹。为清除草秽,诗人不得不晨兴夜归,但诗人仅用“夕露沾我衣”五字轻描淡写,而使得“但使愿无违”最后一句极为凝重和耐人寻味——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但却自食其力,远远胜过拘束虚伪的官场。   上面所述大致表明了陶渊明叙事的相关动因。任何作者的叙事行为都有目的性,都是为了向读者传达某些东西。本文尝试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一诗来探讨原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汉学界的泰斗海陶玮(James R. Hightower)先生的英语翻译。   二、《归园田居》(其三)的叙事与翻译   (一)原诗与英译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Returning to Dwell in the Country (3)   I planted beans beneath the southern hill, While the grass is thick the bean shoots still are sparse. // Rising at dawn I pull up weeds and tares, Shouldering my hoe I carry home the moon. //   The path is narrow, the grass and bushes high—The evening dew has thoroughly drenched my clothes. // That my clothes are wet I do not mind at all; It only makes me wish not to avoid what comes. (Translated by James R. Hightower)   (二)叙事与翻译分析   1、叙事视角与翻译   叙事角度是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限制叙事即内视角从文本中人物的眼光来感知世界,叙述其所见所闻,有可能留下叙事空白(叙事盲点),但因此有可能更多关注某些事物,展示更多心理内容,这恰恰是内视角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黄昌林,2003)。   显然,原诗以第一人称(内视角“我”)为叙述中心展开叙事,叙述了诗人躬耕田亩的情形和归隐田园的决心。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是叙事写景,但隐逸的情趣却盈然可见。前面这几句和下一句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总体上都是以主体行动为叙述中心,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则转以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为叙述中心。   译文也采用了第一人称I(包括my)的叙事视角,围绕作者自己的内视角叙述了“种豆”(planted beans)、“理荒秽”(pull up weeds and tares)、“荷锄归”(Shouldering my hoe I carry home),但这里有一个很显著的叙事盲点:就是在最后两句的心理变化“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前面的叙事描写的视角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跳跃和跨度,制造了某种悬念和神秘感,增浓了行文的审美醇素。译文“That my clothes are wet I do not mind at all;It only makes me wish not to avoid what comes”难免会使得不熟悉陶渊明及相关情况的的西方读者不得其解,而原文的此处恰恰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该独特的内视角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弃官归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