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正长斑岩蚀变矿化特征及可能存在矿床类型探讨.docVIP

洪山正长斑岩蚀变矿化特征及可能存在矿床类型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洪山正长斑岩蚀变矿化特征及可能存在矿床类型探讨

洪山正长斑岩蚀变矿化特征及可能存在矿床类型探讨   摘 要 通过近年来对洪山岩体正长斑岩的深入工作,从矿化、蚀变、含矿等方面详细分析总结了其特点,并与斑岩型铜矿床特征进行了类比,提出洪山岩体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   关键词 洪山岩体;正长斑岩;蚀变矿化特征;斑岩型铜矿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165-01   洪山岩体由于独特的含矿(铜、金多金属)特征,重砂、化探、物探良好的吻合异常,以及铜矿、金矿点的发现,引起人们的关注。洪山岩体岩浆活动早期为碱性火山岩喷发、岩溶喷溢和碱性次火山岩的侵入,中期为辉石正长岩类的侵入,晚期为碱性正长岩类的侵入。形成了喷出相、次火山岩相和晚期侵入相完整的火山机构岩相特征。正长斑岩属于晚期侵入相。   1 化探异常特征   1979年河北省区调一队在洪山地区做了1:10000土壤测量,共圈出5个铜及多金属成矿预测区,此处异常呈长条状,面积0.6 km2,Cu元素高值是在北部大于1000×10-9,中部700×10-9和南部500×10-9与PbZnMo异常在此吻合。区内见有铜矿化点,发现激电异常多处,最高ηs5.5%,此异常最好。   2 岩石特征   含矿岩石主要为灰白、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基质半自形粒状微晶结构。斑晶由钾长石、斜长石及少量假象黑云母组成,粒径一般0.4 mm~1.6 mm,钾长石含量20%~25%。基质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组成,粒径一般0.02 mm~0.2 mm,钾长石含量75%~80%。不透明矿物由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假象、蓝辉铜矿、蓝铜、褐铁矿组成。岩石具有明显的细脉侵染状铜、黄铁矿化。   3 正长斑岩铜矿化特征   铜矿化体都产在近东西向的斑岩体内,斑岩体地表出露宽约70 m,长轴200余米,短轴宽近180 m,西侧与中粗粒碱性正长岩互相穿插呈似鱼尾状,斑岩体局部见有较强的铜矿化,单样铜品位0.89%,在其下垂深20 m老硐中矿化宽度大增,向下铜矿化有增强趋势,根据老硐取样化验结果,斑岩体深部大都不同程度的含铜,其特征是岩石粒度微细,呈斑状结构,铜矿化较普遍。   铜矿化由浸染状或细脉状两种方式出现。在碱性正长岩体顶部者,以细脉状为主,同时也有浸染状或团块状者,经表生作用形成之碳酸铜,多形成碳酸铜溶液淋滤入岩石之节理裂隙面中,沉淀结晶成孔雀石之薄膜,此类矿化现象尤较普遍。胶状孔雀石局部可见。细脉状之铜矿化与石英脉有关,脉宽一般在0.2 cm~1 cm左右,呈网格状产出,但一般脉较稀疏,每米范围内可见平行脉一般为2~3条,多者达4~5条,少者1~2条,其中矿化又极不均匀,以石英为主,局部地段由铜矿物所占据,地表仅可见流失孔;另于岩体内局部地段尚可见平行排列密集之梳状细石英脉(宽0.2 mm~2 mm),均为无矿之纯石英脉,团块状之铜矿化系出现于两组裂隙之交叉处。   4 含矿特征   正长斑岩铜矿体分布于与巨粒正长岩接触的正长斑岩一侧,粒度极为细小,其中铜矿化呈侵染状或细脉侵染状,矿与非矿无明显界线,需靠样品分析结果区分。经过进行老硐清理编录工作,初步圈出4个矿体,单工程揭露矿体最大厚度7.22 m,工程控制最大长度约40 m,矿体长度未完全控制。矿体总体产状340°∠70°,铜品位在0.2%~0.53%之间,单样铜品位最高1.82%。正长斑岩中部分样品含金在0.1×10-6,金巳达铜矿床中伴生组分综合评价指标。所有样品均进行了银的化学分析,银含量分别全部大于1×10-6,最高达14.4×10-6,其含量达到铜矿床中银伴生组分综合评价指标。据光谱分析测定,铜矿石中还含有稀散元素镓(Ga),含量为0.003%~0.004%,部分样品铊(TI)含量为0.02%,其含量达到铜矿床中镓(Ga)、铊(Ti)伴生组分0.001%综合评价指标以上。   位于1:10000土壤化探异常的洪山沟Ⅳ号化探异常内,德家山庄北部的细粒正长斑岩内,TC1探槽内刻槽取样1 m,含铜0.63%,主要为裂隙面上分布的孔雀石化薄膜。由于在斑岩体内,加之处于物化探较好的Ⅳ号异常内,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5 岩石蚀变特征   矿化岩石及其蚀变特征,据野外及镜下观察,与矿化有关细粒正长斑岩,含有数量不等的霓石,就其外观及出露情况分析,均可见程度不同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硅化和微弱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多交代霓石,或呈细脉沿裂隙分布;绢云母多沿长石颗粒边缘呈细脉和晶簇出现;黑云母呈鳞片状或团块状星散出现;硅化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细脉状(宽度   1 mm~数厘米)、梳状细脉(宽0.2 mm~1.2 mm,每10 cm内约30~40条)或侵染状(石英细粒沿长石等矿物颗粒分布)。   地表围岩蚀变极发育,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化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