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惠言“幽约怨悱”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张惠言“幽约怨悱”说

论张惠言“幽约怨悱”说   摘 要:清代常州派词人张惠言提出了词应“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理论,其中的“幽约怨悱”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与发展。“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动机,符合文艺作品真、善、美的价值评判标准。“幽约怨悱”继承了“发愤著书”说的本质内涵,又符合清朝中后期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对清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发愤著书 幽约怨悱 常州词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58-01   在清词中兴的文学背景下,常州派词人张惠言提出了词应“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1]的理论,对清词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风格尚厚重古朴等特点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后期词人的认可。其中的“幽约怨悱”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继承与发展。   一、“发愤著书”说的发展脉络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2]   在司马迁看来,当古人在抱负无法实现或人生遭受挫折时,往往以著书的方法来抒发愤懑不平之情,这种观点承袭了孔子的“诗可以怨”和屈原《惜诵》中的“发愤以抒情”。其中,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看中文学的社会属性,即诗的怨刺功能;屈原则用切身体验描述了为发泄怨愤而进行创作的心理。司马迁的理论则着重突出了创作的情感动机,这一“发愤著书”说,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的白居易也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者。他在《和答诗十首序》 中提出“感时发愤”,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遇而发”,在《寄唐生》中提出的“诗哭其悲”,在《序洛诗》中提出“古今诗歌以愤忧怨伤”[3]等理论观点,主张诗歌的内容是向统治阶级反映民间疾苦。唐宋时期,韩愈的“不平则鸣”,柳宗元的“感激愤悱”,欧阳修的“穷而后工”,都赋予“发愤著书”说新的内容。南宋的陆游也重视“愤”对文学作品的作用,如“死去犹能做鬼雄”的《自愤》,“衰鬓已先斑”的《书愤》。他也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集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4]   明清时代,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等都高扬愤书论,小说界也重视以愤书论评价作品、指导创作。李贽认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5]。金圣叹也在对《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到了“怨毒著书”[6]说。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自己所著的是“孤愤之书”。[7]晚清作家刘鹗在《老残游记序》中将诗词、散文、传记、绘画、戏曲和小说都看做是“哭泣”之作,总结了作者因愤世嫉俗而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的普遍规律。   二、“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虽然“发愤著书”说在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内涵,但其脉络清晰,因为始终紧紧围绕着作家为什么要进行文学创作的基本问题,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发愤著书”说揭示了人类的普遍心理,并符合主体试图反抗客体的意志精神。除创作动机外,“发愤著书”说传承不绝的原因,还在于发愤所著的作品往往具有“真、善、美”的特点。发愤著书说体现了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之间的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富含生活阅历、苦难抗争、社会现状的作品能够做到“艺术真实”,反映着作家对复杂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又饱含其真情实感,故能感动读者,且颇具启迪。作为一种特殊审美心理的“发愤”,也会使作家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弱,陷入迷狂的境界。在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下,作者不由自主地把主观理想当作客观真实,从而创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具有美学价值的作品。   综上,“愤”揭示着人类意识与现实世界的现实关系,反映着心理积郁转向心理平衡的机制,也是艺术作品获得“真、 善、美”和谐统一的基础。所以“发愤著书”说既契合人类的本能,又饱含文艺作品“真善美”的价值典范,因而能在古代文论史上经久不衰,享有重要的地位。   三、“幽约怨悱”对“发愤著书”的继承与发展   清代的文学家们,在清初时有对异族统治之愤,清中叶时有对朝政黑暗社会矛盾之愤,清末时有帝国主义的民族之愤。这也使“发愤著书”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嘉道年间常州派词人张惠言主张词写作内容应是“幽约怨悱”之言,有其历史必然性。   康乾盛世时,清代文坛风格由清初的现实、厚重渐渐转向了歌颂成平,当时较大的浙西词派的尽是清空典雅之作。乾隆末期的黑暗朝政到了嘉庆年间更加严重,流于表面的词作不适于社会发展。此时,常州派词人张惠言编著了《词选》,在序言中反对清空典雅的文风,提出了“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论调,强调写作内容应是“幽约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