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严师”与“我慈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严师”与“我慈母”

“我严师”与“我慈母”   笔者以为,胡适头上的种种头衔,学者、教授、外交家、哲学家、国学大师、红学专家等等,其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最重要的一个头衔,则是与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相提并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人。他说过,白话文运动是他在美国留学时和同学一起讨论发动的。那是1916年,他写成了《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1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直接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兴起。1917年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后来又先后写作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等重要文章,引领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胡适不仅在理论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新文学的创作上也是一位身体力行、多面尝试的先驱者:写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1920年出版);写剧本,发表了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年3月《新青年》);写小说,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一个问题》,开了新文学“问题小说”创作的先河;后来写散文,完成了长篇游记《庐山游记》《南游杂记》和自传《四十自述》等。可见胡适在文学创作方面,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不容忽视的奠基者的地位。   关于母亲的生平事迹,胡适在《自述》中有很多叙述。这里略作介绍,对读者深入理解《我的母亲》,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胡母冯顺弟(1873―1918),安徽绩溪中屯人,是贫穷农家的长女,上侍父母,下带弟妹,是个贤淑、勤劳和善良的女孩。16岁的时候,她为了让家里得到一笔出嫁聘金、以遂父母重建家宅(原宅被“长毛”即太平天国义军所毁)的愿望,嫁给时已48岁的朝廷官员胡传即胡适父亲做填房。八年后,胡父因患脚癣并感染而病逝。此后,23岁的胡母守寡并主持家政,那时胡适只有五虚岁。胡母同时兼任父亲和母亲的责任,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1918年胡母病逝,胡适为纪念母亲,沉痛地用文言写了《先母行述》,在这篇文章最后的“附言”里说:“我打算将来用白话为我的母亲做详细的传。”这个“详细的传”,就是后来胡适所写的《自述》里前面的两章。《我的母亲》则选自《四十自述??第二章的第五节,原先没有小标题,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时候加了现在“我的母亲”的题目。单独成篇之后,读者则可以把它作为胡适在散文创作方面的一篇代表作了。   显而易见,这篇散文怀念母亲,是作者母亲病逝12年之后痛定思痛的情景下写就的。当自己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当自己已做人父而体验血缘亲情的时候,当年的孤儿对于半生守寡的母亲的记忆与感恩,既是理性和淡定的,又是铭心和深情的,相比于一般母子亲情的书写要深刻得多;付诸笔端,自然格外地令读者动心动容。   在作者心中,母亲首先是一个“严父”的形象。   作品前面的三节,大体描写“我”少儿时的情状。第一,从小就被乡亲们称之为“麇先生”,自己也以小“先生”的样子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喜欢看书”,“没有游戏的能力和习惯”,稍大点的时候,即使偶尔参加“戏剧班”也只能扮做诸葛亮一类的“文角儿”。第三,因为只顾“读书写字两件事”,鉴于家族长辈和私塾先生的反对,失掉了学习音乐和“做画家”的机会。这些少年老成的种种表现说明,是母亲的管教所致:“我母亲也不准我”和“野蛮的孩子们”“乱跑乱跳”。所以,开头部分的三节看似概述自己少儿时代的情状??其实正是为下文正面、具体描写母亲做“总起”的概述,即是先行叙述母亲对自己进行“九年家乡教育”的大体成效。   胡适称:母亲给了自己“做人的训练”,“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母亲对儿子的爱不是放在脸上,而是深深地藏在心里;她教育孩子有极其严格的方法,“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胡母教育儿子的“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给儿子树立一个效法的榜样,这就是学习父亲(当地有名的“三先生”,只要听到他回家乡,烟馆赌场都不敢开门营业;冯顺弟做姑娘时就知道他为官清正的名声,因为仰慕和敬重才嫁给他做填房)。母亲说,“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要求儿子知书识礼、堂堂正正地做书香命官之子。其次,要求儿子每日晨起思过,昨天做错什么事、说错什么话,思过后再开始一天的“用功读书”;母亲还要求胡适每天上“早学”,于是胡适总是第一个去开学堂的门,“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第三,母亲对犯错的儿子,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而是到家里关门教训,“或罚跪”“或拧我的肉”,还不许哭出声来。母亲的“严父”教育,就是以父为范、晨起思过和关门惩罚的方式,体现了严格和严罚的另类,这区别于一般母亲教育子女的宠爱与溺爱,堪称是母亲教育孩子的一个典范。胡母在丈夫去世之后,把生活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望子成龙,通过“学而优则仕”,培养儿子成为栋梁之才,期待为家庭为自己赢得荣誉和声望。这是胡母心中的大爱――伟大的母爱。作者回忆说:“我母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