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文化守护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铜鼓文化守护者

壮族铜鼓文化守护者   “鼓王”的铜鼓收藏馆   他是县政协主席,为什么要四十年如一日地收藏铜鼓?又缘何走上了一条举巨债建民间铜鼓收藏馆的艰辛路?为此,笔者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民间铜鼓收藏馆,采访人称“鼓王”的壮族收藏家陈耀灵。   走入铜鼓收藏馆,东汉以来多的百余面形态各异的铜鼓跃入眼中。收藏馆按铜鼓的历史、性质、用途等分为鼓王厅、鼓源厅、鼓庆厅、鼓威厅、鼓神厅展示,有铜铸大力士双手擎铜鼓像,有铜铸罗汉肩挑铜鼓像……不管是铜鼓还是少女、罗汉等配件,工艺之精湛都令人叫绝,铜鼓身上的纹样更是千姿百态,从乳钉纹、人鱼纹、兽形纹、云雷纹,到狩猎、战事、祭祀、十二生肖像、双龙祈祷图,再到吉祥用语“永世家财万代进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故事都呈现其上。衣着朴素、面容和蔼的陈耀灵告诉笔者:“其实,每一面铜鼓都是一部民族史书,记载着民间传说、农事、历史事件等内容。”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及东南亚世居族群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目前世界上仅有2400多具馆藏铜鼓,以“世界铜鼓之乡”而闻名的广西河池市民间现存的传世铜鼓1400余面,几乎与全国其他地区馆藏铜鼓总量相等。而东兰县现存传世铜鼓有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铜鼓在广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当时被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作为乐器。东兰县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犹盛,可谓铜鼓文化绵延千古的“活化石”。   铜鼓在当地壮族、瑶族人民心中是吉祥之物,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广西河池沿红水河流域民众只有在节日庆典、喜丧仪式中,才使用铜鼓,平时则深藏不露。   悬壶济世获赠铜鼓   “命中注定,我与铜鼓结缘。”说起收藏铜鼓,陈耀灵难掩心中的喜爱。他说:“12岁那年,我一年内三次掉进波涛汹涌的红水河,居然每次都化险为夷。父亲求问一位算命先生,先生说我落的河段叫‘铜鼓岸’,是水中的铜鼓救了我。”陈耀灵不迷信,从此却对铜鼓产生了兴趣。   陈耀灵的祖辈行医治病,专治疑难杂症,他自幼得到家传,上中学就开始跟着父亲悬壶济世。1973年冬的一天,陈耀灵外出时遇见一位40多岁的男子背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满头大汗地奔跑,后面紧跟着七八位青年男女,经打听得知小孩被毒蛇咬伤,正急送医院抢救,陈耀灵急忙追上去叫大家停下,只见小孩脸色紫黑,气微脉弱。“让我试一试!”说话间,陈耀灵到路边采了一把草药,放在嘴里嚼起来,把嚼好的药涂抹小孩伤口四周,然后包扎,又用嘴里的药液对着小孩的对哺,不久,小孩气粗了,眼睁开了,可以小声说话了。   小孩得救后,孩子家人要以牛作答谢礼。当地农家视牛如命,送牛是大礼,陈耀灵当然不肯接受,最后小孩家人以一面家传铜鼓相赠,这就是他第一面铜鼓的来源。   “为了这一对护鼓神和守鼓神,我追踪了12年!”陈耀灵指着办公室兼仓库里存放的两面大力士铜鼓感叹。笔者上前仔细观看,只见其中一面铜鼓图案是壮家汉子仰头,双手擎起一面鼓,双臂肌肉突出,鼓面光滑圆润,透出一股威严的气势。   陈耀灵说:“刚开始铜鼓主人不舍得,说这是祖传宝贝,每一年都要祭拜。于是,我逢年过节都去看鼓,一直到第12年,主人家的孙子被烫伤,我把小孩治好,主人才把这面鼓送给我。”   陈耀灵还曾经在治好一家5口人的疑难杂病后,得到了一具大型铜鼓。他们诚恳地说:你喜欢铜鼓,这是你的缘份,更是我们的福份,你收下这不值钱的铜鼓,只是铜鼓换主换家换地方,铜鼓永远还在。”   就这样,陈耀灵业余行医40年,一边为群众治病,一边寻访收藏铜鼓,许多铜鼓都是妙手回春的回报,这让他成为笔者目前所知的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举债建馆护“活化石”   广西铜鼓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和宗教文化于一身,是融多元性和独特性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以其活态性、完整性成为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活化石”。2006年河池市“壮族铜鼓习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兰县于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收藏的铜鼓不展示、不研究,就失去了传承的意义。相信我保存下来的铜鼓,将来会有一天发出璀璨的光芒。”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陈耀灵从2006年开始先后借贷600万元人民币建立民间铜鼓收藏馆,历时三年后并开馆迎客。   在借债建馆的几年间,陈耀灵拉上了亲朋好友一起出钱出力,就这样减少了近一半的资金。另外,除了自己进行设计和组织施工外,所有材料都是自己负责采购,平整地基、开挖基础、搬运材料等技术要求难度不大的工作也是亲力亲为。借钱还债的压力,让陈耀灵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也领略到了创业的酸甜苦辣。   陈耀灵介绍:“在我最艰难的时候,除了政府支持,我的亲戚、朋友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在南宁做生意的韦才员,我以前从不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