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牧民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研究
游牧民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研究 摘要:欧亚大陆中央的阿尔泰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绝好的水草资源,千百年来一直是游牧哈萨克人的故乡。他们以四季移动的方式利用着有限的水草资源,经过与草原长期相互适应后生成了一套适应草原环境的游牧文化,其中生态观和环境行为在实践中成为游牧社会一种人人遵守的社会规范,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以各种禁忌及获取和对待牧草资源的行为方式加以体现。这种植根于游牧民对草原全面认识基础之上的生态观与环境行为,凝聚着他们与草原相处的生态智慧,对于维系游牧民与草原生态的永续发展和稳定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民;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083-08 人类历史贯穿着探索自然的过程,每个民族对自然的认识都有自己的一套自然观、哲学观。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尤其是自“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概念提出后,科学家们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哲学认识层面―“生态观”。生态观是生态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东欧和西方学者较多的称为“生态意识”,也有称为“生态智慧”、“生态思维”等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威尔(Dwyer,1996)认为,一个民族对自然的看法取决于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看法。 对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相关的游牧民的生态观,崔延虎(1998)认为是游牧民对其所处环境经过长期认识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取资源应该遵守的规则观念,而环境行为则是在上述自然观和生态观基础上形成的获取资源的行为方式和在草原、森林和水源的行为方式。本文的“游牧生态观”主要是指哈萨克游牧民对待水草资源的整体观认识,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和被遵守的社会规范,而环境行为则重在强调是建立在游牧生态观基础上的一种获取和对待牧草资源的行为方式。 一、研究区域背景 本文以新疆阿勒泰富蕴县为研究地点,该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阿尔泰山中段南麓。多变的气候与多样性的地貌是当地最为显著的环境特点之一。该地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或干旱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秋短暂,冬季漫长而严寒;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牧民的冬牧场气温最高,年平均气温在8℃左右,而夏牧场年平均气温则低于零度[1]。 根据气候区划与地貌类型,富蕴县自北而南大致又可分为3个气候区和5个地貌类型。北部中高山气候区,降水充沛,是牧民夏季给牲畜抓膘育肥的好季节;低山丘陵气候区,降水较多,冬季寒冷,为春秋转移草场;平原气候区在4至10月气候温凉,降水较少。11月至次年3月气候严寒,多寒流大风,①①富蕴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编:富蕴县农业区划(内部材料),1988:3。但这里却是牧民最理想的冬牧场。五种地貌类型,由北向南(或由高到低)依次是山区、盆地、河谷、戈壁及沙漠。富蕴县哈萨克牧民放牧的直线距离南北长约400多公里。从靠近中蒙边境的阿尔泰山脉,穿过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到达准噶尔盆地的卡拉麦里地区,实际搬迁距离达上千公里。可见,在这样的干旱半干旱区域里,游牧民只有移动,才能够在不同季节充分利用海拔高度不同的草场。 该区域主要居住着哈萨克、汉、回等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251%,汉族占总人口的2251%,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898%,①①此数据为2008年统计数据,由富蕴县统计局提供。因此畜牧业长期以来不仅是当地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哈萨克农牧民主要的生计模式和经济生活的来源。 当前,牧区虽然有政府支持下建立的牧民定居点,但绝大多数牧民仍然携带家眷,驮着毡房和生活用品,跟随畜群四季游牧。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对牧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对牧区社会的渗透力也在不断冲击脆弱的游牧经济、传统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态观 基于上述哈萨克游牧民的生存环境我们明显可以发现,游牧生态观的核心是哈萨克人与自然所形成的关系及对自然的态度。哈萨克人认为在草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平等关系,自然界里的万物都有生命,崇拜自然万物、认为自然界万物都由具体的神支配管理。正是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以及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使哈萨克人对其生存的环境倍加珍惜。 (一)与草原上一切生灵互为依存的生态观 哈萨克人把草原上的一切生灵都认为是自己大家庭(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并赋予他们和人一样的生命与情感。所以约阿希姆?拉德卡(Joachim Radkau)认为:“人与家畜的关系是一个带有很深的感情因素的领域,要客观分析它就会像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那样困难。”[2]恩瑞克(Enrique Salmón)在研究墨西哥马德雷山的印第安人时,以“亲属中心的生态学”(kincentric ecology)概念来定义“人与自然”的这种亲密关系。他认为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教学设计(统编版).docx
- 《艾肯2016年度中央空调市场报告》.pdf VIP
- 智慧药学与AIGC应用与实践技能培训题库答案-2025年华医网继续教育.docx VIP
- 韬睿惠悦GGS岗位价值评估使用手册4.2版本.pdf VIP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计算练习凑十法、破十法、借十法、平十法.doc VIP
- LED灯条成品检验标准012.doc VIP
- 高中地理2025届一轮复习第22讲 植被与土壤 课件.pptx VIP
-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数学试题 含解析.docx VIP
- 中国异叶天南星项目经营分析报告.docx
- 事故预防应急管理和事故调查专题培训.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