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做中国媒体良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静做中国媒体良心

柴静做中国媒体良心   《看见》,是柴静总结自己十年记者生涯的书名。“看见,就是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自己,看见他人。”   十年,柴静从一个初入央视的小姑娘,成长为 “中国最优秀的电视主持人之一”。她和同事们站在一个个公共新闻事件的风口浪尖,丈量着社会公义的尺度。   柴静援引《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话:大时代中的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看见”二字里,有她对公义的理解与实践。   “看见”人的心里   在新书《看见》的宣传片中,柴静的第一句话是:“我写的是十年当中我看见的人,是他们构成了我。”   十年前,陈虻问柴静如果做新闻,关注什么,柴静说:“我关注新闻中的人”。就因着这句话,她进入央视,并走到今天。   再之前,柴静十九岁做电台,观众常写信说:“把你当成另外一个自己”。她意识到,电波那头,是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人的存在。   采访李阳家暴事件那期,她坐在李阳妻子Kim对面,小本子上列了5、60个问题。Kim第一次在采访中吐露家庭问题,多年积压的情绪像乱流一样迸射出来。柴静意识到,自己准备的问题这时反而成为一种障碍,她合上本子,试图将自己浸在她的感觉里去感受她,忘掉问题。“采访像水流一样,流到那就有一种人情上的往来,那个往来是直觉告诉你,你只能这么问或者你就这么问吧。”   柴静为Kim带了一束花,Kim看到这束花,打开家庭相册给柴静看。其中一张与丈夫的合影旁边贴了一枝多年前结婚纪念日送的玫瑰花,被Kim用塑料薄膜平平整整地保存着。这一朵花给柴静很深的刺激:“以前我觉得,人是人,我是我,这一刻,我觉得没有人我之分,她跟我对自身完整的愿望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憧憬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她出生在这,这样生活;我出生在那,那样生活。所以平等不是悲悯或者同情,是我和你都共同生活在相近的生活当中,你所经受的,我必然经受,当我们共同在为生存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的。”   初入央视时,坐在时空连线主播台上的柴静曾被观众评论:“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那时候她喜欢把人逼到墙角,喜欢那种见血封喉、一招毙命的快感,这样的交锋可以让节目更好看。但是十年走过来,柴静慢慢理解了,什么是宽厚的力量。“宽厚不是容忍,宽厚是把你放在我心里,我也像你这样活一遍,我就知道了什么是因果。”   90年代陈虻创建《生活空间》的时候,提出关注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柴静说,这个看似简陋而平凡的理念,正在被学新闻的有精英意识的人放弃。“但实际上过了10年、20年,我们还远远没有完成人的启蒙时期,因为我们太轻易就把这个流失了,这点温润的滋味变成了特别奢侈的东西”。   新书首发式最后,柴静说:“这些采访中的人,撼动我头脑中的概念,让我处在一种晃动不安的状态里面。这些概念已经无关乎职业荣誉感,而是关乎事件中关于人的生命实质,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我们都守护这个实质,绝不将它拱手出让。”   “看见”事实的真相   《新闻调查》是柴静人生的一个转折。曾经一个二十出头、还带着做电台时文艺气息的姑娘,被移栽到调查节目中,“把你一把摁在生活上,上面荆棘密布,一下全扎破了,青春期湿哒哒的东西就被挤掉了”。矫揉造作的文艺式伤感被纯理性的推理和强硬的逻辑取代,她不得不直面真实的生活和人性,用皮肤感受新闻。   2003年4月17日,柴静到《新闻调查》报到,正赶上栏目报道非典的策划会。柴静主动请缨,要求参与报道。他们直接赶到了医院,这个时候大众对非典的具体情况尚不知情,许多媒体还在报道“市民可以不带口罩上街”。五一节前,许多人近乎逃离般撤离北京,正常生活被打乱,电视台在反复重播节目。柴静和她的同事守在急救中心,跟着医生转运病人。他们住的宾馆拉起隔离带,从大门口一直连到“记者专用电梯”。有次他们回央视南院吃饭,有人找制片人张洁反映:“你还注意不注意我们大家的安全?”第一期节目拍完,他们的车停在南院门口,带子放在传达室,有人取了消毒完再编辑。那期节目叫《非典阻击战》,收视率调查显示,有超过七千万人收看了柴静深入非典病房的过程。   这次对非典的调查,让柴静明白,新闻为什么要准确:“我不敢再如此轻慢,因为准确二字事关着他人的性命。”   柴静来到《新闻调查》的这一年,正经历它的改革――确定“调查性报道”成为主体。2000年《新闻调查》正式提出“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当时的策划组组长庄永志执笔写下真相的定义:“所谓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实: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集体无意识遮蔽。”   节目以3个记者为中心组成3个小组,柴静的“小虎队”是做调查性报道最多的。随后,柴静又做了一系列包括孙志刚案、华南虎照、汶川地震、虐猫事件等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当你有一定知名度,大家就对你有期待,期待你的报道客观公正地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