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选址所体现德育环境思想研究.docVIP

古代书院选址所体现德育环境思想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书院选址所体现德育环境思想研究

古代书院选址所体现德育环境思想研究   [摘 要] 古代书院选址体现了较为丰富的德育环境思想。选址于依山傍水之处体现了山水比德思想和生态道德观念;选址于城郊结合部是古代文人“出世”与“入世”矛盾观念的体现;选址于历史文化遗迹之处体现了注重人文环境对生徒的熏陶。古代书院的选址能为目前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书院 选址 德育环境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1]P4按照其外延可分为社会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和家庭德育环境;按照其内涵和构成要素可分为德育政治环境、德育经济环境和德育文化环境。本文阐述了古代书院的选址所体现的德育环境建设思想,并分析了其对于当前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借鉴价值。   一、选址于依山傍水之处蕴含的德育环境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大多依山傍水而建。江西白鹿洞书院的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清澈的山泉从石洞中缓缓流出,令人赏心悦目;天空中云蒸霞蔚,好似可抒襟怀的挚友;书屋依偎于葱茏森郁的青山,门前种满了翠色欲滴的碧树。南宋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周边环境做了这样的描述:“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循迹著书之所。”[2]P4584白鹿洞的周边环境,使朱熹觉得这是讲学、著书的好地方。象山精舍在江西贵溪应天山中,陆九渊说:“兹山之胜,尤在瀑流,……精舍之前,两山回合,又自为一涧,垂注数里,喷薄飞洒于茂林之间。”[3] P122   古人将书院选址于依山傍水之处,体现了山水比德思想。“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象化的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对象化。这样,自然的风貌与人的气质便相互沟通,二者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动中彼此化合为一体。“居山水为上”是儒家士人最为理想的环境观,山和水都有着特定的道德象征意义。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依山傍水便是士大夫对于仁、智追求的表现:他们希望自己像水一样博大精深,有宽广的胸襟包容人间万象,有豪迈奔放的气概荡涤世间污浊;像山一样稳重深远,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文人雅士钟情山水,是一种追求高尚情操的体现。在孔子以后,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以自然山水陶冶弟子的情操,形成了重视学校环境自然美的传统。   书院建筑对山水自然的追求,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观念的体现。书院为秀美的山水增添了文雅内蕴,而山水又令古朴的书院倍显静谧清幽。山以人重,人以文传,人文融进了自然,自然又变成了人文的一部分,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生态意蕴。在科技文化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依山傍水的选址蕴含着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对理想生态环境的描述规划。古人所称的 “山屏水障、藏精聚气、钟灵汇秀”的“吉地”,与现代生态学家和景观设计师眼中的“理想景观模式”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可见中国古人已具备了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和宝贵的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如上所述的著名书院,大多选址在靠山近水、山明水丽、土地肥沃、植被丰茂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农耕文化的深层影响。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出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考虑,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对水源的渴求、喜爱和亲近是中国古人生态观念的自然表露。   古代书院多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是古代文人追求良好创作环境的体现。山水的选择在士人看来可以感应文章,所谓“山水自然之奇秀,与文章自然之奇秀,一而已矣。山水之体骨形势不一,求其畅适人情而止;文章之体骨形势不一,求其恰肖题神而止,两者理相同而机亦助”[4]P192-193。从引文可看出,古人认为书院选址与士风、文气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书院禀地灵气,有利人才辈出;文人多看奇秀的山水,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有奇秀的风格,两者在机理上是一致的,且能相互补充。   二、选址于城郊结合部蕴含的德育环境思想   古代书院选址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处在城郊结合部。古代的城市规模要比现在小得多,目前一些城市中的书院旧址如长沙岳麓书院等在创建时都是在城郊结合部。处于城郊结合部的选址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既入世又脱俗的生活理想,也体现了他们道德追求中仕与隐的矛盾。“出世”与“入世”永远是摆在中国读书人面前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老庄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文人的两条精神支柱,受着两种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时而消极遁世,主张清静无为;时而积极入世,渴望大有作为。这种矛盾在孔子身上就有明确的体现。孔子一方面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P77,另一方面却“君命召,不俟驾行矣”[5]P121。   城郊结合部从地理位置上说已离开城市的喧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穷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