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房地产那些事儿
古代房地产那些事儿 “首都”买房一样难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连续上涨了10余年,目前仍没有停歇的意思,似乎永远没有极限。如今,如果你想在北京的新街口市区买套房,即使只是老旧的二手平房,每平米的价格大概也要七八万元,一套建筑面积200平米的大房子,至少需要人民币1500万元以上才能买下来。普通人想要买房真是难如登天,难怪有老百姓抱怨还不如生在古代,至少不用为房发愁。那么,古代的“楼市”究竟是什么样呢? 其实,从古至今,房子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决定其价格的重要因素。比如现在北京的房价就是一些二线、三线城市的几倍甚至十数倍,这在古代也是同样的。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32岁参加工作,是当时的正九品“校书郎”,也就类似现在的一个处级干部。身为唐朝有编制的公务员,白居易工资不低,1个月就能拿到一万六千钱,他的正常开销大概有七千五百钱,剩下的八千五百钱他都好好存起来。就这样存了十年,他还是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没办法,他只好跑到陕西的渭南城(就像北京附近的通州)这个“卫星城”置了套房产,平时在长安租房上下班。 而且古代的房产买卖可不像现在这样随便,只要有钱就能买到。那些稀奇古怪的规矩,也能让人头疼半天呢! 只能向邻居买房 西汉建国后,朝廷在官僚阶层搞了一次大型的分房分地运动。这次分房分地是按照“爵位”标准进行的,在秦汉时期,爵位被划分为20等,王以下最高的爵位为“彻侯”,最低则为“公士”。如果你身为彻侯,朝廷就会分配300亩(约合20万平方米)地给你当宅基地,任你在之上建房;而最低级的“公士”,朝廷也会分给你一块长宽各为30“步”(1步相当于1.43米),即1840平方米的土地让你来盖房。 现在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近两千平米的超级豪宅,在当时只是人家的最低标准,按咱们想来,普通人家里肯定是用不了这么多房的,那么盖好房卖给别人赚点“外快”岂不是最好的选择?可惜,没过多久朝廷就颁布了一个很奇怪的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除非咱们俩的房子挨着,我要卖房了,你才可以买。如果我的房子隔在你的房子与另一座房子之中,你想跨过我买我隔壁的房子,那就是犯法了。 这法令在我们现在看来真是奇哉怪也,想买房只能买邻居的房,可哪有那么巧邻居就会卖房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限制房产交易的政策。这种限购政策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仔细想想,这原来与我国古代的税收政策息息相关。当时朝廷主要由人头和财产为依据征税,而家有多少人多少财产,全是人们自己上报的,如果虚报或者瞒报,政府不就要受损失了吗? 为了避免偷税漏税,朝廷鼓励邻居揭发检举。要知道,在古代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绝对是除家人外对你最了解的人了,一旦邻居发现什么蛛丝马迹把你告了,情况属实的话,你的财产官府就要没收一半,另一半则奖励给举报的邻居。限购房屋相当于限制了一个人频繁搬家的可能,可以让邻居更多地了解你,防止你偷逃漏税。 买卖房屋要先问亲邻 到了唐朝之后,买卖房屋的限制比秦汉时要松了不少,但是还是有一条现在看来有些“霸道”的要求:想要卖房,一定要问亲友要不要,亲友不要再问邻居,邻居也不要,或者亲邻出的价格不公平,你才能将房产卖给他人。到宋朝时,不光要口头问,还要弄个“问账”,上面写好自己要卖房的原因,想要卖出的价款,让所有的亲友邻居填写意见――想不想买,想花多少钱买,是否同意他卖房,不同意原因为何――只有所有族人和邻居全签字同意你卖房,你才能与其他买家进行交易。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在解放前夕,还有人在卖房之前先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让分散在外的族人看到消息后赶紧与自己联系,有意见赶紧在买卖成功前提出,不要等到自己房子卖了又不同意,弄出不痛快。当时著名的《申报》、《新民报》、《正报》等等都经常刊出这样的启事。 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买房卖房完全属于个人的“私事”,只要我拥有房屋的产权证,我就有任意处置房产的权利,当然问问父母妻儿的意见属于情理之中,但是卖房要先征求七大姑八大姨还有邻居的意见,这不是扯得太远了吗? 其实,这种规定是为了保护当时的宗族制度。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社会基础就是宗族制度,一切的不动产在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都是个人与族人所共有的,尤其是房屋这种由祖上遗留的房产,如果未经叔伯兄弟同意就出售,很可能伤害其情感与利益。现代一些大家庭因父母去世变卖房产分配不均,亲兄弟间还常常会发生严重的纠纷,更何况是宗族制度大盛的古代呢?为了维护这种基础制度的稳定,减少宗族内部的纠纷,因此朝廷规定在卖房前一定要先征求亲属的同意。至于征求邻居的同意,其目的与西汉时大致相似,都是为了便于政府更好地控制每一户居民,减少征税、破案、统计人口的难度。 控制炒房的高招 如果只是有这些限制,可能还是会有不少人想通过倒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