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徽因诗歌创作“灵性”初探
林徽因诗歌创作“灵性”初探 【摘 要】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才女。她的诗歌、散文创作虽然不多,却不乏精品。正如她的美国好友费慰梅所言:“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她能够以其精细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迹。” [1]鄙人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硕果之基础上,立足于林先生的部分诗歌的解读与分析,从诗歌的情理相融、建筑美两个层面对其创作灵性略叙刍议。 【关键词】林徽因;灵性;理学;建筑美;诗歌 一、引 言 享有“民国第一才女”之称的林徽因,不仅是建筑学家、学者、教授,更是一位秀外慧中、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梁从诫先生曾说过:“在现代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2]正是因为如此,林徽因以其独特的女性气质和灵性色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 “灵性”一个看起来非常抽象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人的天赋的智慧,聪明才智;其二指动物经过人的驯养、训练而具有的智慧。” [3]由此,笔者窃以为“灵性”之于人应该是先天资质与后天培养的合金。诚如林先生《灵感》一诗中所说“金镶上翠”。 [4]人的天赋异禀是“金”,它会因为“翠”的点缀而卓显高贵典雅,“翠”就是后天的教育培养。同理,“灵性”之于文学创作亦是如此:自己所具备的文学素养、所掌控的艺术理论、所具有的才能,别的作家也具有,这就是“翠”,就是后天的培养。那什么是“金”呢?“金”就是作家异于其他作家的艺术个性或者是在继承他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超越、新的创造。总之,“金”是带有个人性的一种存在(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灵性”。 二、情理相融的诗歌追求 林徽因出生于充满书香之气的官僚家庭,家中的陈设与家藏图书使她自小就浸淫在古典文化浓厚氛围之中。林先生的异母弟林暄先生曾回忆:“林徽因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 [5] 林先生自己也曾于1931年致胡适先生的信中说:“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庭等等。[6] 到底林暄先生与林徽因自己所言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笔者窃以为有必要费些笔墨交代一二。 稍有文化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有清一朝之学术,概汉学、宋学而矣。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得更清楚“窃谓近代学者每分汉宋疆域,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 [7] 由此可臆测宋学对清代的读书人影响之巨。何谓“宋学”?即宋明之理学“惟长生久视之术,既渺茫而莫验,涅?出世之教,亦厌倦而思返,乃追寻之於孔孟、六经,重振淑世之化,阴袭道院、禅林之绪余,而开新儒学之机运者,则所谓宋明理学是也。” [8] “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9] 从钱穆先生的叙述中,可知这种杂糅儒释道三家精义的新儒学(即理学)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仍是余威尤在的。 林徽因出生于一九0四年,当时清朝没有灭亡,且其祖父又是清朝的翰林,这些都足以说明林所受的教育是“旧的”。既然是“旧的”,那就不免受到“理学”的波及影响。由此可知,林先生幼承庭训所接受的教育正是这种“理”字当头的传统教育。从她以后的人生旅程及诗歌创作中都能窥视到那种融儒家的淑世之思、恪尽人事;道家的性灵飘逸、物我一体;佛家的红尘看破、修缘善见的修养与气质。及长又入教会学校读书,出国留学。在她身上有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共性,即“双重文化”(指清末民初在传统教育与西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他们都是早期读四书五经,及长又留学欧美。胡适、冯友兰、王力如是。)的影响。个人的资质、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时代潮流共同塑造了灵异的林徽因,使其作品灵光泛起、觉生顿悟、柳暗花明、醍醐灌顶。以《别丢掉》为例: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丛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持着那真!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这首诗写于1932年,刊于1936年《大公报?文艺副刊》,一般研究者认为是林徽因为了纪念她与徐志摩之间挚真至诚的恋情而作。“别丢掉”显然是作者对过去的回忆。“一把过往的热情”,对什么的热情?亲情?爱情?还是交情?还是友情?从末句“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我们可猜测到那“热情”的对象正是“流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对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 三个传播断层的探讨和反思.doc VIP
- 生物的启示 教学设计 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pdf VIP
- 共利电梯zxk-6000说明书客户版.pdf VIP
- 17J008 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最新).pdf VIP
- ISO 13729-2020中文+英文船舶和海洋技术—船舶系泊和.pdf
- 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pdf VIP
- 河防洪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 公立医院 “十五五” 发展规划计划书(2026-2030 年).docx VIP
- 关于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2026-2030).docx VIP
-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人身与财产安全PPT教学课件.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