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天童寺园林环境
浅析天童寺园林环境 摘 要:天童寺建于西晋永康元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禅寺之一。天童寺不但有水平高超的建筑设计、丰富悠远的宗教内涵,还有十分优美的寺观园林环境。因禅寺要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所以天童寺的园林环境功能及景观有独特之处。文章拟对寺院内外的园林环境的空间地貌、植物盆景等艺术特点加以分析鉴赏。 关键词:天童寺;寺观园林;园林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6-0000-00 1天童寺概况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面距离市区25 km的太白山麓,全寺占地面积超过76 400?,建筑面积超过28 800?,有殿、堂、楼、阁等共计999间。该寺建于西晋永康元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拥有深厚的宗禅文化,被誉为“东南佛国”。天童寺在唐代曾被称为“太白精舍”,也就是现在的古天童,后移址于太白峰下,成为现在的天童寺,并几经扩建,宋代时被列为“禅院五山十刹”中“五山”之第三山,代表南宋时期寺庙建造的最高水平。明朝时,天童寺多次因暴雨导致的山洪爆发而遭损毁,所以其现在的规模和建筑格局基本为明代崇祯年间重建时奠定的。天童寺的园林环境体现出晋代寺观园林的特征,可分为寺院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及寺院内园林两大部分。 2园林化的外围环境 自东汉以来,佛教、道教的逐渐盛行导致宗教建筑――佛寺、道观的大量出现,由城市至近郊而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郊野的寺观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时候,对自然风景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基址一经选定,则不仅经营寺观内部的园林,还十分注意其外围的园林化环境[1]。天童寺所在的太白山麓风景优美,现已被开发为天童―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有寺庙、奇石、雨雾、溪瀑等独特景源[2]。而天童寺四周不但有种类丰富、色彩绚丽的植物群落,还有多条溪流及多个湖泊水池,共同构成了其园林化的外围环境。宋王安石在鄞县任县令时,曾以山山桑枯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形容天童寺周边的景致,其景色之优美可见一斑。 2.1山水地形 天童寺三面环山,北倚太白,西临东峰、中峰和乳峰,东靠钵盂峰,有诗形容其为“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 。这样的地理位置为理想的风水选址,背山可避开冬季北面来的寒流,朝阳则可享受良好的日照。 禅寺周围群峰植物茂密,种类丰富,色彩绚丽,有“深径回松”“凤岗修竹”“双池印景”“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等十大胜景。 在巧选周围山林环境的同时,天童寺的选址还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的水环境。天童寺的水系以天童溪为主,上汇东、西双涧,下汇凤林、画龙诸溪,泻入太白湖,经小白河入甬江(图1)。隐龙潭、万工池、清水潭等作为蓄水节点,太白湖为蓄水库,形成一个天然的水系调控系统[3],既能满足生活用水、有防洪防旱功能,又可作欣赏之用。禅寺西面有溪涧从山顶缓缓而下,水流舒缓清洌,给人以从容自若、淡然无欲之感,暗合佛学意旨。 天童寺的山水不仅具备观赏功能,又能为生活提供保障与便利,体现了晋代郊野寺观选址时对外部园林化环境的严格要求。 2.2前导空间 天童寺的前导空间主要利用山门、植物、水体等要素进行营造,注重保持山野的植物特色,结合自然人工补种等手法,使寺观的外环境嵌合于自然之中[4]。 天童寺有一条长达10 000 m的古香道,香道两侧种植成排的挺拔高耸的夹道松(图2),香道随山势蜿蜒而上,优美宁静的沿途景致将前来进香的信徒渐渐带入庄严神圣的宗教环境中,使人们自觉地酝酿宗教情绪,遂自古便有“未入天童心先静,松风廿里引入行”[5]的描述。古香道沿途之景不仅可以激发信徒的宗教情绪,还可成为激发一般百姓游览兴致的景观序幕[6]――开阔的郊野山峦起伏,远近高低、形态各异的植物郁郁葱葱,充满野趣。特别是每至深秋,黄色的枯草、暗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与大片的常绿树相互映衬,连同深邃高远的蓝天一同构成油画般的景致(图3)。 走至古道尽头,坡度渐陡,路边古树遮天,光影稀疏,东边便是外万工池。此池不大,四周植物成荫,树木色彩丰富(图4)。池子远离上山步道的三面被大树环绕,树紧邻池边种植,枝叶伸展到水面上,遮挡住部分阳光,营造出幽深静谧的光影效果。色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搭配,丰富了倒影的色彩,使人感觉静谧而不乏灵动。万工池也是放生池,池中有许多积善之人放生的鱼、乌龟等动物,并常有游人或寺院义工向池中投放食物喂养,很好地表现了佛教文化中“行善积德”的思想。 继续上行便到达山门南侧的内万工池,该池体积大于外万工池,景致一下子变得明亮开阔起来。站在池子的西南角观赏,视线可穿过水池及寺院,一直延伸至远处的山林。池子北面有刻着“东南佛国”的山门做障景,挡住天王殿的入口;东面则有千佛塔遥遥相望,与万工池相互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