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公井值刍议
包公井价值刍议 [摘 要]宋代名臣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在肇庆端州任职三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人称包公。当时端州百姓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于是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七口,百姓感激包公,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包公井是包公治端的见证,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挖其文化内涵,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包公井;治端;价值 水是生命之源。千百年来,水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包公井,在包拯为官之端州、池州(今安徽贵池)、开封等地均有开凿,其井水清冽,有的至今仍在饮用,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包拯而命名的水井。散落在全国各地、历经千年保存至今的包公井、包公祠、包拯题刻都是包公精神的载体,弥足珍贵,为研究包公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肇庆,古为端州,包拯在此任职三年(1039-1042),包拯的故事及其清廉高洁的品格一直被当地百姓传颂。笔者试着从端州包公井的由来、现状、价值和保护利用等方面作一探讨,希望能从中加深对包公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冀望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在开展包公文化研究的同时,也进一步关注其物质载体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受到包公文化熏陶,使端州是包公成名地的美誉源远流长,千古延绵。 一、包公井的由来 “喻清于水冽于泉,无意垂名名自传。民德式歌初凿日,吏情无染再疏年。春浮大地输温玉,月映澄渊彻二天。多少亭台时鼎革,独占用汲古堂偏”。这是明代肇庆知府陆鏊的诗作《包公井》。 包拯对肇庆当地市民来说是十分亲切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当地百姓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史料记载了包拯知端期间开凿七井。包拯为何要开凿水井?当地文史专家、学者多有探讨。近日,笔者也试着从多方面了解包拯开凿水井的原因。经查阅相关史料,从中发现与包公井有关的一些信息。其中比较详细的有元末明初郡人董源《义井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清雍正间曾任肇罗道员的张渠所著《粤东闻见录》。据董源《义井记》云:“宋仁宗朝包孝肃公以知扬州天长县徙知端州。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其一在府治内,后人以其水清冽比公之介名包公井。距府治西庙旁则其第二井也;其三在县学前街南,俗谓之义井;其四在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自广济①而转城北门之左,其第六井也;自城北门而复主帅堂①之前,其第七井也。②……”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对包公井也作了记载:“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居民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清雍正间曾任肇罗道员的张渠所著《粤东闻见录》卷上“井水条”称“肇庆昔有七井,包孝肃守郡时凿。内五外二,似七星,在西城外者曰龙顶岗井,最为清冽……”此外,还在历代的《肇庆府志》找到相关记载:如明万历《肇庆府志》载在包公井在“府厅之东”、清道光《肇庆府志》载大堂之东北有石楼三间,前有“包公井”。上述史料为我们了解有关包公井开凿的原因、名称的由来及其位置分布等历史信息提供了参考。 首先是包公井?_凿的原因。“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这里向我们道出了包拯当年开凿水井的原因――是当地百姓得了一种“病”。这是什么病呢?据《隋志》载:岭南二十余郡,地势低湿,暑热,湿气交蒸,疫疠为害,向被称为瘴疠之区。”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是这样说的:“当唐宋时,以新、春、儋、崖渚州为瘴乡,谪居者往往至死。”其时在民间曾有“九月稻尾黄,十户九家卧眠床的顺口溜,可见古代瘴疠危害甚烈。记史料记载,以写《爱莲说》著称的宋代官员周敦颐在广东任提点刑狱期间,由于染上了瘴气,得了重病,无法坚持在广东继续履职,万不得已,只好向皇帝上奏折,如实禀报。后经朝廷批复,周敦颐改任南康军的知军。可见“瘴气”对人健康的危害之大。端州濒临西江,水患频繁,洪涝过后“山林瘴气”聚集,容易导致瘴疫。故有“西江瘴疬多”的说法,古端州乃为瘴疠之地。由此可此,这种病应是“瘴疬”。瘴疠是一种恶性疟疾,当时的端州百姓深受其害。如何根治这种疫情就成为包公当时首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为此,包公多方搜集医方,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后来包公从端州百姓的饮水习惯得到启发,找到了瘴疫未能彻底根治的原因――“病民之汲于江”:是由于当地百姓长期饮用了不卫生的西江水。如何让百姓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成为包公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大事。于是开凿水井。为了让更多的百姓饮用到干净卫生的井水,所以,包公开井一开就是七口,实现其“以便其用”――方便百姓用水的目的。 其次是包公井名称的由来。包公开井于宋代,但何时命其为包公井呢?经查阅相关史料,发现董源的《义井记》和明代肇庆知府陆鏊的诗作《包公井》都提到了“包公井”。由此可知“包公井”一词的出现应是始于明代。特别是董源提到:“其一在府治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复习课件(语法知识含部分练习).ppt VIP
- Siemens西门子家电iQ300 滚筒洗衣机 9 kg 1200 转 分钟 WB24UMZ01W 使用 安装指南_2.pdf
- 子网掩码与子网的划分.ppt VIP
- 安徽多层商业建筑工程项目冬季施工方案.doc VIP
-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FMEA).xls VIP
- 矿建工程监理月报.doc VIP
- 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pptx VIP
- 最新国学《弟子规》ppt精品课件.pptx VIP
- 从村寺_祠堂看宗族对土族乡村社会_省略_制_基于景阳镇李氏土族的田野调查_张兴.pdf VIP
- 《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课后习题及答案.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