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圣王阳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古圣王阳明

千古圣人王阳明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此“三不朽”乃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更是儒家“内圣外王”圣人人格的完美体现。但历史上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物却少之又少,就连孔子这样的圣哲也只能称得上“秦王”,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历史中总会有闪光点,五百年必有圣人出,明代的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位光耀千古的圣贤。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心学”思想集大成者。王阳明不单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心学思想的发扬者和集大成者,而且有统军征战的帅才,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家家教极严,王阳明少年就开始习文练武,自小就具有圣人之志,曾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将来成就一番事业,通过刻苦努力,不仅学业大进,而且骑、射、兵法也日趋精通。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于其父王华考中状元,王阳明随其父迁居北京。王阳明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在做了3年主事之后,由于反对当时的权宦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王阳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明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王阳明的一生是戎马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无论是“事功”上,还是在“学问”上,都留下了被后人称赞的功绩。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人生只为两件事――“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破山中贼”主要是指平定农民起义和叛乱,维护明朝政权的稳定。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巡抚江西,镇压民变。王阳明采取“可扶则扶、可捕则捕”的政策,招安和武力并用,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正德十四年c 1519年)宁王朱宸濠举兵谋反,王守仁率兵先攻取南昌,然后再取南康、九江,最后生擒朱宸濠,从起兵叛乱到兵败被擒,前后只持续了35天。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儒者,能有这样的政治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连年的征战和政务使王阳明感觉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想要得到人心清明的太平盛世,单靠政事武功是不行的,还要从人心、思想上改变人的认识。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大行其事,朱熹之后,朱子学更成为了官方的正统哲学。王阳明早年也尊崇程朱理学,不断践行“格物致知”成贤成圣之学。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面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最后也没有明白个所以然,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格竹致疾使他对程朱理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并由此开始了异于朱熹的对儒学的新的理解和把握。   1506年,王阳明被贬谪至贵州龙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再加上他的健康欠佳,尽管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他从来也没放弃对心中困惑的探索。“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龙场就成了王阳明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此才有了他自己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体系,他的理论才得以和朱子学相抗衡。那么,王阳明悟出的道是什么呢?   程朱理学认为理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理一分殊,格物以穷理,要想证圣得道,明白最高的理,就得穷尽万事万物的理。然而事事穷理,世间事物又无穷尽,怎么能穷尽“天理”呢?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开创了心学的新的境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世界是心的产物。“心学”之心不是生理之心,而是一种精神实体。心是人之思想和行为的主宰,“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是人的主宰,人又是天地之心,所以人心即是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是宇宙的核心和主宰。程朱理学认为,人若想明“天理”就得向外求,即物穷理,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道德上的提高。而王阳明则强调尊德性,理是人心固有的原则,离心无理,物因人心而得其理,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本心就能实现“明天理”的目的。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随即在贵州开设讲会讲学,宣传其心学思想,其中重点之一就是“知行合一”说。知行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程朱都认为“知先行后”――知为本,行为末;知在先,行在后。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