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古流江鲍体
千古流传江鲍体 江淹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成功地模拟了鲍照诗。其准确地把握了鲍照诗的精神特质,首次在题目中标出了较能代表鲍照诗歌成就的题材,比同期人更早地给予鲍照在诗歌史上应有的地位,在鲍照的接受史上有“发明其妙”之功。从语言、风格和构思立意上,也可以看出江淹在创作中对鲍照的承袭和接受。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江淹;鲍照;拟诗;接受史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086-05 罗春兰(1965―),女,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张洁(1982―),女,南昌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江西南昌330047) 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作品的本质在于作品的效应史的永无完成中的展示。由此理论推广开来,文学接受史应该具有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学术价值。古典文学史今天所呈现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历代读者的能动接受形成的,特别是一些特殊读者,如追摹某一作家的后代创作者的学习之作,对于其所追摹的作家作品,既有助于其传播,也赋予其以新的意义和价值。 通常,人们在论及南朝宋代的文学时,往往以“元嘉三大家”或“元嘉三雄”来概括此际文坛的主要人物颜延之、谢灵运和鲍照,似乎颜、谢、鲍三者并能擅美,独映当时。但“元嘉体”之名,最初见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在南北朝时期,对于三人的评价,相差甚殊。谢灵运、颜延之是公认的文坛领袖而鲍照未被时人认可。刘宋读者对鲍照的接受褒贬不一,莫衷一是,直到齐梁及陈,读者对鲍照才有较为深入也更具文学意味的接受,是鲍照接受史上的发展期。在追求新变的齐梁风气影响下,读者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鲍照文本的研究学习及效仿上。其中,江淹成功地模拟了鲍诗,准确地把握了鲍照诗的精神特质,在鲍照的接受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对鲍照在唐代的传播接受也具有深远影响。 一、江淹创作对鲍照的接受 文学史上人们常把江淹与鲍照并称,这种并称主要是因为江淹的诗风在某种程度上与鲍照非常相似。“江鲍”并称人们多半追溯于隋代的王通,但其实早在钟嵘《诗品》中就已经把两者同提了,钟嵘在评价谢世基、顾迈、戴凯时曾经提到:“泰机寒女之制,孤怨宜恨。长康能以二韵答四首之美。世基横海,顾迈鸿飞。戴凯人实贫羸,而才章富健。观此五子,文虽不多,气调警拔,吾许其进,则鲍照、江淹未足逮止。”[1](P225)而从隋代王通起,更把两者相提并论。王通《中说#8226;事君篇》:“子谓文士之行可见也……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 后来李白、杜甫与日本释空海都曾一再地把“江鲍”合称。李白诗《经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夏太守良宰》:“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江鲍二人的山水诗进行比较。杜甫《赠毕四曜》:“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这种“江鲍体”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两者的风格相近。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8226;集论》中的“搴琅?\于江鲍之树”,则已兼及了其艺术特色。 江淹早年的坎坷遭遇与鲍照相类,所处时代又稍后于鲍,故其诗文常模仿鲍照,有鲍照“不避危仄”的风尚。近人钱振伦在《江鲍二家文抄序》中说:“原夫南朝作手,江、鲍并称,大率《参军集》如万仞峭崖,独绝人迹;《醴陵集》如上界琪花,别成奇采。上方汉魏,则浑灏不及,而易明;下比陈、隋,则繁缛未开,而风格较峻。子莫执中,若斯而已。”[3](P454)钱评既看到两者的近似之处,也对两者风格作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确实,江、鲍二人的诗风都具有元嘉体及永明体之长而又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曹道衡评价道:“如果说,在诗歌从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转变中,是由鲍照发其轫,那么江淹则继其轨,共同推进着宋齐文学的渐次演进。”[4](P257) (一)风格 江淹的诗风古奥惊挺,其诗在笔调险急、意境沉郁和遣词造句的古奥方面颇近于鲍照。在《迁阳亭》、《游黄檗山》、《江上之山赋》等作品中,他面对的自然景物是障日蔽月的峻岭、驰骛奔会的谷壑、张牙舞爪的蛟鱼鹰隼,崩壁参天,崭石临水,给人以奇险、峭森之感。其笔下自然山水如此剑拔弩张、恢诡惊险,极类鲍照的山水诗。江淹《渡泉桥出诸山之顶》、《迁阳亭》、《游黄蘖山》等诗的苍劲、挺拔,受鲍照的影响很深。如《游黄蘖山》:“长望竟河极?闽云连越边。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残杌千代木,???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此诗具有一种恢弘的气势,雄奇怪伟,构思奇特,将一座险峻、幽深的高山形象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