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汉书语释义献疑
后汉书词语释义献疑 摘要:《后汉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从训诂的角度看,无论是古注还是目前通行的辞书,对这部文献词语的释义还都存在着瑕疵。要给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注本,就需要训诂研究者不断作出努力。 《汉语大词典》对《后汉书》中出现的“(莫)适”、“将顺”、“简落”、“随辈”等4条词语的释义,都还不尽如人意。我们对这4条词语的释义力求做到追根溯源,着眼于《后汉书》却不局限于《后汉书》,以使释义验之他文而皆合。于其未详则俟有道。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词语训诂;后汉书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8)03-0064-04 虽然在古代《后汉书》就有不同类型的注本,如梁代刘昭、唐代李贤、清代惠栋、王先谦等都曾先后为《后汉书》作过注。但是从今人的角度看,我们在阅读此著时仍会遇到语言障碍;即便是前人的注释,也还存在某些失误;目前的工具书,也常常会因为笃信古注而沿袭前人之误。如此种种,都需要从事训诂工作的研究者进一步完善对此著的词语训释工作。笔者研读《后汉书》有年,曾发表词语考释论文两篇 ,今再择取“(莫)适”、“将顺”、“简落”、“随辈”等4条词语的考释,都为一篇,以求证于读者。 一.(莫)适 刘畅宗室肺府,茅土藩臣,来吊大忧,上书须报,亲在武卫,致此残酷。奉宪之吏,莫适讨捕,踪迹不显,主名不立。(《后汉书#8226;何敞传》) 按:文中“莫适讨捕”一句,义较晦涩。《汉语大词典》在“适(dí)”字第5个义项下引用了上文,释义为“(适),通‘的’。指的,对象”。这个解释前有所据,《后汉书》李贤注云:“适音的。谓无指的讨捕也。”所谓“无指的讨捕”,犹今语“没有(杀害刘畅的)罪犯(可以)讨捕”。如果不对原文上下文详加考察,那么这一解释似乎可以成立。但是细绎上下文义,我们觉得李贤注颇可怀疑。首先,按照李贤注之释,“莫”字似应理解为表否定存在的动词。这得不到《后汉书》所反映时代语言的支持。其次,据上下文可知,刘畅被杀,案情昭然若揭,只是谋主窦宪权倾当朝,没有谁敢得罪他,更不用说与他作对。所以,那些执法官吏明明知道罪犯是谁,却无人愿意去抓。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何敞才有“奉宪之吏,莫适讨捕”之类的愤然之语。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李贤把“莫适讨捕”释为“无指的讨捕”,显然与原文之义不合。 我们以为本句中的“莫”应理解为无定代词“没有谁”,“适”字之义已经虚化,大致相当与“敢于”、“情愿”之类的助动词。“莫适讨捕”意谓“没有谁肯(或敢于)抓捕(罪犯)”。类似用例在《后汉书》等中古文献中不为仅见,例如: (1)此宜圣智所当早闻,外以经意,则形际自见。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莫适以闻。(《三国志#8226;魏书#8226;蒋济传》载蒋济疏文) (2)汉祖定天下,过齐,求孟尝后,得其孙陵、国二人,欲复其封。陵、国兄弟相推,莫适受。(《三国志#8226;吴书#8226;薛综传》注引《吴录》) (3)自是之后,诸军各怀迟疑,莫适先进,遂使粮储单竭,兵众乖散。(《后汉书#8226;臧洪传》) (4)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顷之,诸军莫适先进,而食尽众散。(《三国志#8226;魏书#8226;臧洪传》) 上举4例中的“莫适”都是“没有谁敢于(或愿意、肯)”之义。可见此类用法的“适”在中古汉语中亦可算比较多见。这种词义、用法都较特殊的“适”常常出现于“莫”字之后,不出现在其他语境,究其使用之源,可上溯至先秦典籍。请比较下举两条文例: (5)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左传#8226;昭公三十年》) (6)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信谗喜优,憎辅远弼,圣人不出,忠臣解骨,皆曲相御,莫适相非,上下相偷,其可乎?”(《国语#8226;越语下》) 对照例(5)、(6),可以看出,中古时期的“莫适……”句式都是沿用《左传》、《国语》之例而来。《左传》“莫适任患”句,旧来无释,今人杨伯峻先生有云:“无敢负担责任者。”至于《国语》“莫适相非”,则韦昭早有成释:“无复相非以不忠正者也。”他们虽然没有针对“适”字专门作释,但其中却隐含着我们所持的观点,与李贤注迥然有别。 释义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其实不然。“适”字今音可以有两读:“shì”、“dí”,前面读音中所含的“适合”、“适应”义、后面读音中所含的“确定”、“主”义,本文所释之义与两音所含意义似乎都有一定的关系。经过比较,我们以为在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